“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在古文中,通常以数字“三”和“九”表示多数,所以这里的三,并不是指三件事,而是泛指许多。比如,人们常说的“三思”、“再三”、“三生万物”、“九死一生”等等。
这句话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其中以不能尽到后辈的责任为最大,舜娶妻子时没有告诉他的父母,这是他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啊!(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事实上,舜帝的德行非常高。舜自幼失去母亲,后来他的父亲瞽叟娶了后妻,生下儿子象。舜的继母心狠歹毒,挑拨离间,造谣生事,渐渐地瞽叟也开始讨厌舜了。瞽叟、继母和象三人多次企图谋害舜,每次都没有得逞。尽管如此,舜依然无怨无恨,尽心竭力地孝养父亲与继母。
后来,东汉赵岐于《十三经注疏 》批注中,将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注疏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意思是:一味地顺从父母,即使父母有过错也不加以劝说,陷父母于不义,这是一种不孝;家里贫穷,父母也老了,却不愿出去作官,得些俸禄奉养双亲,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亲生子,断绝祖先血脉,这是第三种不孝。由此,赵岐下了一个结论:“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三个不孝的行为中,以不能为家族传续香火,为最大的不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