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我们都在语文教材里学过他的文章,但我们都对他充满了好奇

我们都在语文教材里学过他的文章,但我们都对他充满了好奇

作者: d7d2669cbcea | 来源:发表于2017-12-11 19:17 被阅读0次

    我们今天的评审阅读书目,来自"大家小书"系列钱理群先生的《鲁迅作品细读》。本书是钱理群先生集20年心力研究鲁迅的新作,这本新作中钱先生从大文化角度仔细分析了鲁迅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共33篇代表作。

    如果说当下的今天想要读懂鲁迅,那我们大概都会同意,需要听一听钱理群先生怎么说。如果你是鲁迅的读者,或者想听听钱理群先生如何理解鲁迅,你一定会对本期评审团感兴趣,这本书也是本值得参考的鲁迅研究之作。快先来看看本期阅读评审团的各位评审们怎么看这本书吧。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鲁迅作品细读》

    《鲁迅作品细读》作者: 钱理群 版本: 北京出版社 2017年10月

    评审员

    001  余霜仁( 矢志不渝的中文人)

    “万古长夜中的守塔人

    2017年11月25日,21:00,我合上了这本书。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触像乱七八糟的毛线聚在脑海,以至于我盯着草绿色的书封出神了良久。

    于我而言,这是今年最酣畅痛快的一次阅读体验,却也是最为忐忑、不知道该如何下笔的一次阅读经历,遑论“评审”。这个过程无疑是享受的,又是极为焦灼的——享受于钱老的真知灼见,焦灼于自己的浅薄无知。但我还是思忖着写了下去,为着胸中的希冀和心中的敬意。

    简单来说,《鲁迅作品细读》是一本鲁迅作品读后感合集,更是钱老对鲁迅思想内核的梳理与解读。文章依旧是钱老一贯的风格,将读者视为熟稔的朋友,聊聊自己的想法,距离极近,自然晓畅。书名也恰如其分,33篇文章,清一色的“读《XXXX》”,涵盖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也因此,看完目录后,我选择暂停,把涉及到的33篇作品原文找来重读——这其实是钱老的坚持,“阅读鲁迅原著是走进鲁迅的唯一途径”。

    这本集子里,我最喜欢的是《读<在酒楼上>》和《读<死火>》。对原作品的偏爱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钱老对把握文学细节和挖掘文本意蕴的功夫。漂泊与坚守,他乡与故乡,有为与无为,挣扎与毁灭,都凝在一个个方块字中,氤成一片雾茫茫的悲凉。或者再扩大一点讲,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总会不自觉地或刻意地流露出一种生命观,与其儿童观、教育观一同成为先生特有的生命哲学。爱、死、反抗与逃离、背离与坚守、身为异端的悲哀与时刻解剖自己的刀尖——这是属于鲁迅先生的矛盾与存在,钱老捕捉到了,也因此走进了鲁迅先生的世界。

    如果说前三辑的阅读是令心海泛涟漪,那么第四辑便是幽冥遇烈焰——这一部分是杂文,十六篇。这里有黑絮一般的夜色,有一粒深黄色火的琉璃灯,但更多的是鲁迅式的愤怒与冷峻,鲁迅式的悲苦与呐喊,鲁迅式的思考与批判。正如钱老所言,“鲁迅杂文根底上是诗的”,是“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读着读着,血热起来,心冷下来。

    为何热,又为何冷?诸君自有见地。

    因为专业原因,我的阅读速度偏快,但这本算不上厚、文字也并不艰涩的书,我前前后后读了一个周,此间一直心绪难平。万古长夜之中,鲁迅先生本想做个守塔人,却活成了光本身;而今读着钱老的书,亦是一样的感触——坚守着千年来知识分子固有的那座灯塔,挺直脊梁,攥紧笔杆,最后化成了另一座灯塔。

    放下书,望向窗外的暗夜,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文中随意的一句:

    “寂寞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阅读评分:打9.5分吧,余下0.5的空白,我盼着钱老继续写下去,继续在万古长夜中闪光。

    评审员

    002

    润洲(南通私家车广播《通读》主持人。)

    很多年轻人恐怕和我一样,自从走出校园就很少有机会再重读鲁迅。这次借着“读书评审团”的活动跟着钱理群先生一起细读鲁迅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

    翻开《大家小书—细读鲁迅作品》的目录时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好像回到了少年时通读并背诵课文的年代。那个时候鲁迅离我们很远,他仿佛顶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光环在远处高高伫立。我们都读过鲁迅,但也许是由于他的光芒过于耀眼而导致很少有人敢于正视过他。我们总是毫不反抗地承认了鲁迅的伟大,而这种轻率本身也是一种对他的误读。钱理群先生在前言中指出打开鲁迅文学世界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途径:一个字一个字地品味原著。

    钱理群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但在这本书的写作中,钱先生还是回归到了学者的身份,将自己20多年来细读鲁迅的心得与读者分享。这种“细读”有点类似于电影学习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拉片”,钱先生通过这种方式将鲁迅作品中的某一个片段截取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看,让读者从中品味鲁迅。而实际上,钱理群先生想要做的并不仅仅只是从艺术的细节去反复揣摩文本,更重要的是从这种“细读”中跳脱出来,带领读者一起去感受鲁迅作品中独特的味道。

    读鲁迅的作品犹如看一幅画,需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太近则分毫毕现,无法感受作品整体的氛围;太远则失去了许多细节中宝贵的价值。钱先生作为一位研究鲁迅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关注社会问题的知识分子,他观看鲁迅的视角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他的《鲁迅作品细读》也正是带领读者以一种适当的距离,观看鲁迅。

    阅读评分:9分

    评审员

    003 半岛(数学好难)

    鲁迅与钱理群

    鲁迅与钱理群都是大家了,此前也看过钱理群讲鲁迅,内容偏向鲁迅的思想,讲的是“思想家”鲁迅。而这本书看书名就知道,是把鲁迅重新摆回了作家鲁迅,文学家鲁迅。写的是鲁迅作品的文学性。

    在本书中,鲁迅作品的文学性就落在33篇的细读。钱理群先生带着读者慢慢触摸每篇文章的肌理,从字句段落的分析,语言的安排,再到思维的流动和情感的解读,最后汇流成一个通透的鲁迅。例如对《示众》的解读,将整篇小说转化成电影的组合镜头来分析,街头小景慢慢展开,声色俱全,无聊烦闷的街头示众只是一个小插曲,极简的笔触下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思考,着眼处每个安排也显得别有深意。这样读出来的作品是具体的性感的。

    当然作品和鲁迅本人是无法割裂的,文本细读的落脚点也就离不开作品背后的鲁迅思想。钱理群研究鲁迅几十载,积累深厚功底足,因此分析起来都是一个小口剖开一个宽广的世界,字句的解析后面是包含鲁迅的脾性,鲁迅的氛围,鲁迅作品的美学,以及鲁迅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思考……这些钱理群讲起来很丰盛,以至于我想到洪子诚先生曾说过:“钱理群那个时候的学人是能够把学术工作与自己的生命相联系的。”此话不假。

    不过鲁迅的解读终究是一个很长的路。肩负着国民性批判标签,鲁迅是难得的不怕被“过度解读”的。但鲁迅与现代性意义的融合确实需要一定“机缘”。

    之前看过钱理群的其他精彩论述,再看这本书风格依旧,虽然很多熟悉的内容,但细节处还是有所动。印象较深的是《猫和兔》,让我重新注意到了这样一段话:“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由身边动物的生死,到人间世的反思,鲁迅觉得这生命啊,毁的太随意了呀。最近也是结合一些事情,才觉得这话十分有力而又薄凉了。

    另外,这本书的书封上给的定位是 “文化普及”,确实相较于挖深度的鲁迅专题研究,这本书的框架更加明晰:综述似的导入,具体文章的分析,最后回到“大”的鲁迅,这样就像是细致的老师对学生的讲解。

    谈到“鲁迅”的教育,初高中时的确实有待改进。那时课本上的篇章读起来都是囫囵吞枣式的:看到鲁迅大名就先叫一声好,再急急咽下,张口吐出来的是封建的荼毒与民众的麻木,这没意思。因此开放式多样化的解读是需要的,新范式的认知也需要被建立。

    最后这本书的内容不减钱理群先生的大家风采,深入浅出适合准备初读鲁迅和重新读鲁迅的读者。而对于有所研究,或者看过钱理群其他相关研究的,翻翻应该也会有所收获。

    阅读评分:8分

    评审员

    004 马雪梅 (理想主义的假文艺青年,交大学子。)

    受益匪浅的语文课

    语文课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欣赏文学作品对学生文学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语文课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得不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的这本书真是一堂让我收获颇丰的语文课啊。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很多,但是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是彼时的我很难有深刻的体悟的,其一是鲁迅的作品比较晦涩,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生很难理解他深刻的思想;其二是中学时期的语文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式的教法,很少像钱理群先生这样循循善诱式地引导你感受鲁迅的作品的魅力。

    看客心态

    钱理群先生对鲁迅有极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华民族具有原创性与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阅读鲁迅是民族精神基本建设和教育工程,而且鲁迅作品是要读一辈子,常读常新的。”

    鲁迅在小说中揭示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看戏(看别人)和演戏(被别人看),这样深广的寓意在«药 »、«孔乙己»、« 祝福 »、«示众»、« 阿Q正传 »等小说里都有展现。这种袖手旁观的看客心态正是间接导致小说悲剧发生的因素,冷漠麻木的看客心态让人心寒和绝望。关于这种看客心态的社会根源,书中并没有过多的阐释,不过结合小说来看,封建文化中落后愚昧的成分对人的异化再加上民智未开(百姓们对自身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命运之间的联系没有明确的认知)都是造成这些看客意识的因素。虽然现代社会中也有“看客”,但是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对于他人的不幸和困境,社会上还是有许多善意的温暖和人道的援助。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写作方法

    在书中钱理群先生通过对«风筝»和«兄弟»两篇同一素材的文本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如何写好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一为变叙述为描写(通过多方面描写使所写事情形象化、具体化);二为思想的开掘(努力探寻素材背后深层意义)。 “这样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力和文字表现力的过程,也是我们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作文的真正目的,写作的真正价值也就在这里。”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写作者来说,写作是就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通过写作来明心塑性。这堂课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这本书蛮不错,一方面可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一方面可以使不太熟悉鲁迅的读者走近鲁迅的思想世界,获得一种新的视野去打量这个世界以及自身。

    阅读评分:8.5分

    评审员

    005 郑书钰(作为鲁迅同乡人想要理解鲁迅的21世纪医学生。)

    读鲁迅作品最早是在初中语文课本,百草园中“窜向云去”的云雀,泥墙根一带“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吃了可以成仙的“何首乌”,阿长给我买来的“三哼经”,鲁迅用了许多篇幅描写他的童年和故园风景,字里行间透出温情和爱意。而后到高中,《示众》中“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的见证民众媚俗的馒头包子,《在酒楼上》“北方不是我的旧乡,南来也只能算是客人”式漂泊感,《铸剑》中“要用这剑报仇去”的凌然杀气打破了我对鲁迅的少女式期待,我逐渐感到困惑,到底鲁迅是怎样的?什么是鲁迅品格?

    钱理群先生的《鲁迅作品细读》打开了一扇窗户。

    在这里写下透过钱理群先生看鲁迅作品的感悟是有些奇怪的,不同于往常作品,我这位读者作为第二只眼,不仅观望着鲁迅,还观望着钱先生眼中的鲁迅,可以说,我的感悟本身带有钱先生描述的“看”与“被看”的意味。

    粗浅来说,我看到三点。

    1.鲁迅的复杂性

    读这本书之前,我眼中的鲁迅速写为----剑气的横眉,粗粝直立的短发,夹着纸烟卷儿,着长衫,在肃杀的夜中边抽烟边修改文章。他眉头是紧促的,下笔是舒缓的,长衫整洁,纸烟袅袅。这幅场景给我一种矛盾的感觉,但是难以诉说,然而钱先生指出----这是内在紧张与外在舒缓。鲁迅的写作追求是“撕裂”,这就构成了作品的内在紧张----《铸剑》中当黑色人和眉间尺对王复仇成功,鲁迅继而描写了三头并葬游行的荒诞一幕,让带有悲壮色调的复仇揉入百姓看客终将此消解的悲凉,构成鲁迅式颠覆和撕裂,直指悲剧的内核;鲁迅的人生观是“从容不迫”,这份从容既体现在《孔乙己》,《在酒楼上》等作品中对主要人物交代,气氛描写的舒展不紧逼,又体现在鲁迅的美学评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2.鲁迅的独立

    年前我读到鲁迅写给萧红萧军的信,其中有这样的描述:“我觉得文人的性质,是颇不好的,因为他智识思想,都较为复杂,而且处在可以东倒西歪的地位,所以坚定的人是不多的。……分裂,高谈,故作激烈等等,四五年前也曾有过这现象,左联起来,将这压下去了,但病根未除,又添了新分子,于是现在老病就复发。……左联开始的基础就不大好,因为那时没有现在似得压迫,所以有些人以为一经加入,就可以称为前进,而又并无大危险的,不料压迫来了,就逃走了一批。”由此我觉察到,鲁迅身为左联作家,在左联群体中保持着野性和个性。而另溯鲁迅生平,后期他翻译过托洛茨基,高尔基的作品,其基调和斯大林主义并不相干,我隐约觉得,鲁迅的反抗有他的独立性和坚定性。钱理群先生的评述通过两方面补充了这一点。

    首先,鲁迅的反抗是尼采描述的酒神式彻底反抗。在《读<女吊>》中,作者提到,女鬼作为绍兴民间的boss级复仇者,鲁迅在表达对其赞扬和同情的同时,又表达了一番嘲讽:“虽女吊不免,她有时也单是‘讨替代’,忘记了复仇。”这里鲁迅表达了民间女鬼反抗力量的局限性。那么鲁迅认为的彻底反抗是什么呢?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死火》中,鲁迅叫道:“那我就不如烧完!……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到死火了’”钱先生对此的评述道破鲁迅的“反抗绝望”人生哲学----首先是“绝望”,清醒面对困境;而后是“反抗”,作为红彗星与死火同归于尽,且大笑。在《求乞者》中,鲁迅说:“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予烦腻,疑心,憎恶。”这种反抗是将内心软弱的心理欲求(同情,怜悯之类)去除,以加倍的恶(烦腻,疑心等),以黑暗面对黑暗,与对手对抗!

    其次,鲁迅的小说有对人性的形而上关怀,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左联文学对于当代历史和现实的描述。在《孤独者》中,“我”和魏连殳的三次对话,从人的存在本身,到人存在的希望,到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层层递进,将问题延伸到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的人类共同的精神命题。读到这里,我感受到鲁迅盘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跳出时代和历史的框架,组成了鲁迅个性的一部分。

    3.鲁迅式解剖和反思

    在初高中读鲁迅作品时,语文老师就点明了鲁迅的批判精神,而在钱理群先生的解读下,我对鲁迅先生的解剖和反思精神的理解又加深了。

    首先,几乎鲁迅的所有对于社会和人情的嘲讽和批判,终都归于对自己的解剖和反思。正如钱理群先生描述,“我们一般认为鲁迅是漂泊者,但《在酒楼上》里他对漂泊者是质疑的;我们一般认为鲁迅是主张复仇的,但在《孤独者》里对复仇也进行质疑。”

    其次,鲁迅在剖开人性后会将冷冽消于平静,形成一种鲁迅气氛,带我们进入更阔大的精神世界。在《孤独者》的三个疑问结束后,鲁迅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颓败线的颤动》中,“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有的批评,无奈,悲痛,激情,最后回到无词的沉默中,仿佛外科医生做完手术后将创口轻轻缝上。

    阅读评分:9.5分

    终审意见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鲁迅作品细读》的得分为——8.9分(满分10分)。在读此书前,每一位读者都对鲁迅或者钱理群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而读罢此书,他们的感想也各自不同。但不约而同的,《鲁迅作品细读》都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切近的鲁迅,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学者钱理群。为此,我们感谢这本书。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tips: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去我们的微店看看这本书哦。

    评审团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都在语文教材里学过他的文章,但我们都对他充满了好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lw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