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生的终极梦想里,"把孩子送进顶尖大学"是否占据重要位置,或者甚至是仅有的位置?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事情。
1."选最好的"决策态度可能带来错位感
如果你的决策态度是只有最好的才行,那就意味着麻痹和不满。
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判断一所大学、一个专业是否适合孩子。然而越多人想去的地方,文凭越高级,我们就是为之痴迷。
今天,很多学生身在很好的地方,却觉得应该去另外"更好"的地方。如果他怀着这种想法,那他的大学经历就毁了。这些地方都是礼物,却不被视为礼物,因为你一门心思认为自己该去另一所学校。虽然没有充分的理由,却对自己拥有的大学经历感到不满。
这种对自身位置的错位感不光会伴随他们大学生活,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孩子本该为人生的这一阶段感到兴奋的时候,我们却让他们觉得自己一败涂地。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没能进入理想中最好的大学,没能进入理想中最好的专业。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进入理想中最好的高中。这些"非最好的"大学、专业、高中真的不适合他吗?无论答案是什么,这位学生都多半错过了当下教育阶段中最重要的事情——思考、乐趣、信心、激情、心流和成就感,他们带着挫败、失落、怨恨,不满的感觉度过了他们的这段生活。
2.选"最著名"的学校可能带来糟糕的学习经历
这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旅程,孩子的跑步比赛,而给孩子带上眼罩的人却把孩子当成赛马,让他们冲向理想的终点。
孩子也许不该去上他们能进入的最有名的大学,因为在每所大学,通常只有最优秀的孩子才能得到关注、资源和机会。
声望不那么高的学校,出来的孩子往往更有趣,他们好奇心更强更开放,他们通常不是那种眼里只有自己的人,更能欣赏他们得到的东西,他们更知道什么时候上钱,什么时候退后。因而工作中他们表现的似乎更加脚踏实地,也往往更像你的同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他们表现出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时,也就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归属感,而这些都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保持健康和进步。
当孩子去了一所属于后50%的学校时,他可能错失这些东西,甚至还可能损伤自尊心。如果你希望大学是你未来生命中最强有力的跳板,《逆转》一书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建议,你应该去你知道自己会进入前5%或前10%的学校。在这些"非最好"的学校里,你可能会和老师们有更强的接触意愿,有更多你愿意接受的挑战自我的机会,有更多找到自我的心理条件,从而能创造一个更有精彩故事、更有吸引力的求学经历。这种经历对你的个人能力提升、信心创建、自我效能感的实现、现实中求职、求职后职业道路的开辟、甚至人生道路的延伸,都有着不可预测的重要意义。
3.选"最难进"的学校可能吞没理想的家庭关系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并不是从他高中毕业才开始的,我们一起经历,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在当下,但当下不一定意味着样样都要成功。
一旦你决定不再跟风,不再迫使孩子学习,似乎每个孩子都在学习的东西,也许你就能开始一段更有意义的家庭关系。
在这段关系当中,孩子们有机会投入他们更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自己动脑筋,尝试失败再尝试通过努力达到精通的程度,从而学习、成长并最终赢得成功。
在这段关系当中,孩子们更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如何去做,这是一种生活能力。
当我们的眼睛从名校挪开后,我们对可能性就能秉持更加现实、开放的态度。
我们很多人受到了品牌宣传的干扰,执着于大学的品牌,就像年轻人痴迷于名牌牛仔裤一样。我们太不成熟,缺乏自信,不敢独树一帜,去选择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东西。
当我们把眼罩撕开时,至少保持让我们能把最难进的100所大学看完成的程度。这些学校也吸引了非常优秀的教师以及非常有才华有上进心又有趣的学生,他们有很好的资源,他们的校友生活的很好,有很好的工作,有朋友,过得很幸福,这不是最重要的吗?
如今的孩子们可能具备了所有条件,他们有最好的成绩,志愿服务活动、竞赛奖项、体育特长等等,可还是进不了顶级的学校。请告诉他们:"你让我们很高兴,我们很开心,重要的是你要在大学里获得丰富的经历。"
哪里更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自信、探索的勇气、创造的激情,哪里更能让学生书写更多的故事,哪里就是好的选择。
想了解更多精彩观点,请看这本书。
眼里只有顶尖大学的家长,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些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