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其实是龙应台这一代人对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对待上一代人的感情是有不同的,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龙应台她妈妈这一代人经历战争和贫穷,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一个孩子抚养大。而我们这一代则出生于和平年代,正值经济发展、物质丰盈之时,抚养大一个孩子虽然也不容易,但不像以前那么艰辛了,所以对后辈的体恤之情也许不及龙应台这一代人对上一代人那么深。
龙应台是一个很好的女儿,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她对美君的这种很深的感情是在日渐消逝的时间中体悟出来的,虽然觉悟得有点迟了,此时美君已经失智了,谁也不认得了,但她仍在为此而努力,65岁的她回到屏东,日夜陪伴在美君身边。而她作为一个母亲,我最欣赏她的是能够与两个儿子相处得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的是:
1、女朋友有很多种,但却从来没有把母亲当女朋友
龙应台用她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朋友是分很多种的,她有写信的女友,有打电话的女友,有一个月约一次午饭的女友,也有看电影、听音乐会的女友。所以其实好像也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是能够满足你任何的需求的,想做不同的事情就去找不同的朋友。
她和女朋友会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
但是,却唯独没有把母亲从“母亲”的格子里解放出来,没有看到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迟,脚步渐渐缓,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她匆忙的背影。没有想到把她也看做是一个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所以其实我们也应该要有意识地把父亲、母亲从“父亲”“母亲”这个身份的格子里解放出来,像朋友一样和他们相处,给他们一个专属的时间,并且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可以和父亲去骑车、去爬山啊,和母亲去逛街、散步、聊天啊之类的,带他们去体验没有体验过的东西,丰富他们的生活。
我也能察觉到自己在一些事情上心态的变化。以前一直会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不像父母这一代和亲戚们的联系那么频繁,甚至我们这些同龄的孩子互相不认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其实和亲戚的关系一代一代地越来越疏远,因此喝喜酒我也很少会回去,我自己有时也会抗拒,因为觉得不熟。
现在的话反倒觉得说要珍惜,毕竟每见一次面就代表生命的格子又少了一格,见面的机会也就又少了一次。并且也是一种陪伴,很多时候喝喜酒都是父亲自己回去的,如果我也回去的话,其实对父亲的陪伴也就又多了一点。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认识一下平时很少见的亲戚们,对年长的长辈表达一下祝福,这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主动地对长辈表达祝福,也主动地去认识同龄的亲戚,真的是不要吝啬去表达。
抱持开放的心态,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多时候不是别人不去接纳你,不去跟你说话,而是别人看到了你封闭的内心才不去靠近你。并且有的时候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也是一种学习,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会感染你。
并且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亲戚从“亲戚”的格子里解放出来呢?谈得来的话其实可以成为朋友,成为忘年交。
而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也会把自己从“母亲”的格子里解放出来,每年会和儿子安排一对一的旅行,制造属于他们的专属时间。
2、生死课
龙应台母亲这一代经历过战争的流离失所,所以与上一代人断裂了,没有经历过亲人的死亡。她说:“因为薪火传承的细密网络没有断裂,他们一代又一代的长辈,接力在给他们身教:祖父母老给他们看,父母伺候长者孝给他们看,然后有一天,祖父母死给他们看,父母处理丧事悲欣交集给他们看,等到老和死轮到他的父母时,他已经是一个修完生死课程学分的人了。”然而龙应台此前没有面对过这样的事情,毫无准备,一切都是在父母老去的过程中学习。我想,这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缺失。
而我们代与代之间没有断裂开来,很多事情都是父母长辈言传身教给我们的,更应该对生命抱持感恩。
3、同情心不能没有思辨的距离
这句话其实是龙应台儿子说的,也许是生活背景的不一样,她儿子的思想很独到深刻,常常会给到你一些启发,让你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包括以前在读龙应台先前的作品时,小时候的他们也会给到大人一些疑问,比如:明明我就坐在这里,可是大人们有问题不直接问我,而是问母亲由母亲代我回答呢?为什么大人们上厕所时总要问小孩要不要也一起上呢?难道我需要上厕所时自己不会上吗?这些场景也常常发生在我的小时候,我不会去思考,甚至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龙应台和儿子在巴黎旅行,看到一个男孩在街心上伸出手来向行人乞讨,但天色越来越暗,却几乎没有人掏出钱来,于是对小男孩有了恻隐之心。但是她儿子却跟她解释这些乞讨孩子背后的故事,让她不要盲目地具有同情心,而是要去思考表象的背后再去行动。
龙应台在去服装店买衣服,也被儿子“教训”。我们平时去买东西只会关注东西本身,但是她的儿子却会考虑到更宏大的关于世界、关于公平的问题。“凡是便宜得不合理的东西我都不买,因为不合理的便宜代表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有人被剥削......不可能每一件东西都去做功课......但是我觉得要让这个世界更合理、更公平,是每个人的义务啊......”
便宜的服装店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这种观点其实能够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当我们有能力了,可选择性多了的时候,也更应该去关注物品的背后整个生产链是否有人被剥削,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
我觉得他儿子的想法之所以会如此不一样,其实跟他的朋友圈子有关。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4、优雅地老去
这是龙应台在写她那些老去的女朋友们给我的感受。例如:82岁的玛丽亚一个人驾着帆船在巴黎的湖上游荡,一个人学德语,一个人上菜场,一个人去听歌剧,一个人去看画展,一个人去作家的演讲签名会,她常常约同龄的女朋友到露天咖啡座聊天——她们多半也有个丈夫像一袋米沉在软沙发里过日子......
她们老去的状态跟我们想象的很不一样,尽管年岁渐长,但很健康、很愉快,也很阳光。这些白发红颜的老姐妹们和四周的年轻人自然和谐地成为一个风景。
反观台湾,咖啡馆、酒馆、露天音乐会、艺术市集,电影院里都是年轻人,一个老年人进去了,都会觉得自己走错地方。
我觉得这个其实跟时代背景也有关系,也许以后这些地方也会像国外一样会有很多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映成趣。爱去咖啡馆、爱看展览、爱看电影.....的人也在逐渐老去,但这些兴趣爱好已经融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即便在年老了以后。
所以其实“喜欢”很重要,喜欢就去做、去享受当中的过程,一切都与年龄无关。就像毛不易在《奇遇人生》中对阿雅说的那样:“四十岁是新的二十岁。”六十岁、八十岁也可以是新的二十岁,你依然可以去参加你喜欢的聚会,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更可以美美的打扮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