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亡朝女人---慈禧

作者: 王_建峰 | 来源:发表于2016-12-07 00:12 被阅读223次
    斯琴高娃版慈禧

    这篇文章初衷源自罗辑思维最近的一期节目《残酷的政治逻辑》,听说慈禧是很早的事情了,教科书里的一个愚昧无知的老顽固,第一次从第二视角观察她的行事逻辑,第一次替她由衷的感慨:不容易。

    罗胖在15年,就有几期专门讲慈禧的,这胖子对这老人家有一种独特的感情。

    这位老人家在传统教课书上被描述为,愚昧无知,落后保守的甚至有些可笑的老顽固,现在回头想,其实可以理解,现在的国内社会立于孙文先生的驱除鞑虏主义的大前提之上,对身为鞑虏的慈禧,必然好不了。

    清朝该亡了,谁是舵手都无果,传统对她的理解归结于,百日维新的罪魁祸首,挪用海军军费盖颐和园,毒死光绪,甚至有部分人对她的厌恶自然扩展到这样一个问题:慈安是不是她毒死的?

    纵观,她所经历的事情,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清末的走向全在她的一念之间。做的昏招也有,如甲午中日海战和同时与八国宣战,其他决断,招法美妙老练,换做任何其他掌权者甚至都达不到这种水准。驭人之术和决断能力高出那个区间的几个皇帝不是一点半点,属于完美碾压。想到这,我竟然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掌握媒体的一方总是话语权多一点,这在当今也很实用,比如罗某,当年的文人就是自媒体,在他们的笔耕下,慈禧是个权利欲强,顽固保守,贪图享受,毫无情理可言的恶毒妇人。那我从这几个关键的修饰词入手,展开讲,不评价任何观点的对错。只是阐释我最大限度探测到的事实。

    1.权利欲强


    夺权

    慈禧权利合法性——同治的生母,咸丰死的时候给了她同道堂印,给了慈安御赏印,这两方印是皇权的象征。皇位和皇权并不是完全合一的,坐在皇位上的同治太小,掌握不了皇权,所以让两位太后帮他掌握,不让大权旁落,顾命八大臣是为了制约后党外戚,也是为了行政办公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权利的原理:权利分决策和获取信息俩个部分。单纯有决策能力,没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睁眼瞎,想也知道,决策的基础,来自对信息的判断,你收到的信息是别人筛选加工后给你的基本也就不需要决断了,此时的权利百分比的60%在掌握信息的人手里的。这个60%就是八大臣。

    八大臣对待俩宫太后的议政态度完全是无视,召见议事,常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拒绝。

    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和谈问题上,矛盾爆发,用现在的话说,我派人去和谈,你们八个bb,嫌条件不够优越。联合了小叔子恭亲王奕诉,在咸丰的灵柩回京师时(咸丰在避暑山庄驾崩,30岁),命八大臣护送灵柩殿后,自己与慈安、嗣君载淳先到达京师。随后,便先发制人,发动辛酉政变,将在京师的载垣、端华等人下狱,并派醇亲王 去擒拿肃顺,改年号为“同治”。此时慈禧26岁。(五体投地有没有)

    1884年4月8日,慈禧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开始西宫独裁。

    归权

    1873年阴历二月,两太后归政于同治帝。翌年阴历十二月,同治驾崩,无嗣。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鬟的儿子载湉被过继给了咸丰,继承皇位,是为光绪。慈禧和慈安再度垂帘听政。1889年2月,光绪大婚,归政,慈禧又训政数年,为何训政?,看光绪后来干的不靠谱的事情就知道了,此时慈禧55岁,执政近30年,一个对权力有再大欲望的人,现在多少厌倦了。

    客观上讲是一个强势的女人,但是对权利欲望并没课本里描述那么强烈,执政过程中,归政俩次,她那个高位上的人物,不归政你又能拿她怎样。

    以至于归政之后,大臣数次要求训政,在大臣眼中这是一个相当有能力有担当的汉子。

    2. 顽固保守


    阻止“革新”

    1898年,刚掌权的光绪在康有为的鼓动下,发起改革。6月10日,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送交慈禧审查,得到了准许,翌日颁布。翁同龢是清流(清流跟现在的专家类似,只bb不做事)戊戌变法开始。

    变法期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在康有为的授意,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上书光绪:“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光绪竟然同意了,一本正经的找慈禧商量。

    李提摩太“合邦”的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外交的骗局,利用康有为等人对国际知识所知有限的弱点,诱骗光绪将中国各种重要权力交出来。这也是后来,各国反对慈禧废黜光绪的主要原因:哪去找这么好糊弄的皇帝

    有点政治常识的人,基本可以看透其意图,建立联邦,当时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很可能以合邦为名,诱使中国先交出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

    慈禧意识这帮人有多不靠谱,再搞下去国家要完蛋,由沉默转向反对,有理有据,这帮人无力反驳,后来变法派还传出什么“属羊的命不好”,太监没有净身送进储秀宫,给慈禧的私人生活泼脏水。好比中药,去美国上市,药检不合格,满嘴义正言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懂个p。直到后来搞出一个"围园杀后"。慈禧爆发,六人没经过秋审直接菜市口斩首。一旦审问就是昭告天下,母子有矛盾,这样就以示天下,母子一体的政治架构。

    推动革新

    推行洋务运动: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首次提出君主立宪:1908年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并列出一个为期9年的时间表:1909进行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资政院开院;1917年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清末新政:1901年8月29日下谕全国停止武科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

    重用汉臣:她手下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袁世凯等当时的一大批能人;纵观历史,浏览朝朝代代名臣贤达,他们都可无上下之分。

    还顽固不化么?,只是她用一个老政治家的眼光,做一些更接地气的决定而已。

    3.贪图享受


    这个恶习的经典案例,源自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

    其实,颐和园工程所挪用的“海军”经费,和北洋海军军费并无关系,而是出自海军衙门的经费。一个清朝一个特别的中央级洋务机构,目的是为了分解总理衙门的权力。余下的部分,是以海军的名义筹款,修建颐和园的名义上不了台面。

    而当时北洋军的失败是没有申请到专项资金并不是原有资金被挪用

    至于为什么申请不到专项资金,党斗,打心底对汉人的顾忌

    翁同龢(光绪的老师)接手户部。李鸿章弹劾过翁同龢的哥哥,所以他与李鸿章有矛盾。自从当上了户部尚书,把全部经费投入颐和园,而驳回北洋水师所有的经费申请。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无非是两件:

    第一,不要得罪了现在的顶头上司慈禧;

    第二,让自己的学生光绪尽快掌权。

    李鸿章作为北洋军和淮军的实际掌控者,是汉族大臣中首屈一指的实力派。

    在左宗棠死后,他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他是汉人,慈禧不信任他;但他的实力最强,也最懂洋务,又必需依靠他。这样,对慈禧来说,李鸿章的力量太强是不行的,会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而过度削弱李鸿章也不妥,等于自断手臂。所以这个时候,尺度的拿捏就很关键;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对李鸿章说的话不会完全相信。

    所以就算,李鸿章上奏:日本正在大力发展海军,准备与北洋水师决战。需添置和更新武器。也不相信。因为在她看来,李鸿章会不惜夸大其词也要扩充自己的实力。

    4.毫无情理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慈禧于这个小皇帝(光绪)应该说是有真情实意的,起码最初是有的,甚至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出自慈禧之手(全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融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也正如许多领养孩子的中年妇女一样,慈禧和小皇帝在很多年的相处中也不可能对所有问题的看法都一致,正常的意见分歧不足为怪。直到戊戌变法。

    领养的知道自己是领养的,并且知道自己生母,生父健在,一个外人对自己严加管教多少有点记恨,当前这个养母是个很尴尬的地位。

    戊戌之后,慈禧有了废黜光绪的念头,没事给光绪演《天雷报》的京戏,关于不孝子被雷劈死的内容。对外颁布皇帝患病并册立大阿哥,列强不乐意了,强制要求给光绪检查身体,结论是并无大碍,啪啪打脸,他们也没安好心,换一个皇帝不一定有这个好忽悠。这引发了慈禧对列强的直接憎恨。导致后来脑子发热跟八国宣战。之后俩人的不和已经是宫里的共识。一次慈禧病了,太监们就说:“老佛爷您病了,皇帝就高兴。”慈禧说我不能死在他前头。

    慈禧临死前,曾犹豫对光绪要如何处置,命侍从将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侍从回复:"帝曾微露喜色",心凉了半截,故决意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她生前之布局。

    这是对国家最好的保护以及个人情绪最好的发泄。从她的立场来说。

    至此,一切有理有据,完。

    查阅:

    维基百科,《诡谋直纪》,《清光绪死因研究报告》,《崇陵传信录》,《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功的亡朝女人---慈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qd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