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许鞍华导演的生日。
这位导演虽然曾经自谦的说,“成功,不配合我的风格”,但是她不可谓不成功。
她执导的首部电影《疯劫》就拿下了17届金马奖剧情片奖;《投奔怒海》拿下了第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客途秋恨》拿下了金像奖和金马奖的最佳导演,许鞍华分别成为这两大奖项的获奖记录保持者;《桃姐》拿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四项大奖,金马奖的最佳导演,还是金像奖大满贯作品。《黄金时代》拿下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这也是许鞍华第五次获得这一奖项了。
今天想聊的,是一旦提到许鞍华,就不可能避开的电影-----《女人四十》。这部片子是她的后期代表作,也是她在两部电影失败以后远赴日本蛰伏四年后返回香港的回归之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叫阿娥的职业女性,在一个小型贸易公司工作,她已经是公司的骨干,几乎主要运营事物都由她来管理。但是新来的员工提出要技术革新,引入电脑办公(这部电影是1995年的,在当时的确是技术革新了),让她感觉到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她在家里不仅要照顾丈夫孩子,还要应付大男子主义严重的公公。原先还有婆婆帮忙,结果婆婆去世后,公公又得了老年痴呆,她一边要应付来自工作的压力,一边要照顾得了老年痴呆的公公。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弟媳不愿意搭把手帮忙,照顾公公的重担就落在了阿娥一家的身上,或者准确点来说,阿娥身上。在阿娥辛苦为公公寻找疗养院时,她的老公在外面和朋友“发泄自己的苦闷”。
在阿娥问丈夫为什么晚归,不接电话时,她的丈夫勃然大怒。
这部电影的分类居然还是伦理喜剧。说真的除了乔宏饰演的公公因为老年痴呆所以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有点搞笑之外,这部电影哪里像喜剧了?
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阿娥在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丈夫打电话来告诉她,她看到报纸上说阿娥公司附近的米在打折,还是自己最喜欢吃的丝苗米,买一送。让阿娥买两袋米回去, 阿娥说自己不会再受骗了,挂了电话。然后镜头飞速一转,阿娥扛着两袋米出现在了地铁上。
这个细节太过写实以至于让人无法以轻松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口嫌体正直的反转。的确,从全球范围内看中国女性的就业率都是相对高的,整个社会也没有一种女性结了婚就要当全职太太的氛围。
但是有一项没有变,就是大家仍然认为女人是家务的主力军,只要双方经济实力没有悬殊到路人觉得男的在吃软饭的地步,女人工作再忙也是要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老人。不管是丈夫还是孩子,似乎都觉得这样的付出理所当然。
这也反映在了这部电影里,当阿娥和丈夫都因为工作没有办法很好的照顾老人,他们又负担不起将老人送到养老院的费用。也是阿娥选择让步,从公司辞职,尽管她已经是一个小型贸易公司的中层,尽管工作是她唯一可以喘息的地方。
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完美反映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困境。
现在20年过去了,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子更好过了吗?
推荐阅读|历史消息(👈点击可看)
关于女性困境,我们还写过这些
合作、投稿、商务联络tf@nxnightwave.com
由“她影”原创,如需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http://cc.newrank.cn)
她影,最有态度的女性号,用影视文化推动女性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