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教育
二娃必备指南——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妈妈”

二娃必备指南——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妈妈”

作者: 偏要叫肉卷 | 来源:发表于2016-06-20 14:13 被阅读266次

    前两天聚会,一个朋友向一对二娃父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真的会偏爱某一个孩子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准备要二胎、犹豫要二胎和不打算要二胎的朋友的一致关注。对于我们这些第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对二胎家庭的好奇心是毋庸置疑的。在那个二娃家庭中,妈妈喜欢妹妹,爸爸为了平衡,便会更疼爱姐姐。但这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他们趁孩子在一边玩耍时,用手指比划出来的。在孩子面前,他们变得格外谨慎小心,因为妹妹出生后,姐姐的感情变得更为细腻敏感。

    看得出,他们对于两个孩子之间的平衡既苦恼又无奈。那对夫妇求知欲很强,也愿意学习先进的育儿理念,无奈二胎开放政策实施时间太短,国内很难找到相关领域的资料。说这话没两天,我便看到一本美国的劳拉·马卡姆博士针对多子女父母写的《平和式教养法》。出于好奇,我随手翻看了几页,结果刚看了第一章就停不下来。平和式教养居然鼓励家长引导孩子哭?光是这一点,我就要迫不及待地拿给家中脆弱的老人看看了。

    平和式教养的三大原则:自律、联结和引导

    及时调节情绪,使自己重归平静

    脾气再温和的父母,在不谙世事的孩子面前,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而父母的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激怒孩子,使他做出更为过激放肆的举动。我们无法要求3岁的孩子理解30岁的大人,因此平和式教养的第一步要从父母的自律开始。

    在心情愉悦时,我们通常不需要自律就能轻松化解矛盾。但在身心俱疲的时候,孩子的一点小失误都可能成为我们爆发的理由。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休息5分钟”来舒缓压力,做几次深呼吸、听听音乐或冥想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其实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平等的沟通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在生理期情绪烦躁的时候,会主动和女儿沟通,告诉她妈妈最近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女儿虽然只有4岁,已经可以理解并安慰我了。

    通过移情,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

    幼儿大脑的推理部分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他们的情绪容易不堪重负。如果我们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容易认为他们在无理取闹胡搅蛮缠。每个人的童年一定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向父母倾诉,得到的回应却是鄙夷或斥责。所以我们不会告诉父母暗恋了哪个小男生,以后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向他们寻求帮助。没有同理心的家长,只会不负责任地把孩子越推越远。

    到底怎样做才算具备同理心呢?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和理解孩子的观点和情绪,无论观点是否正确,也无论这样的情绪你是否能够接受。当孩子挑动人生气或故意违反规定,说明他们正在寻求帮助以排遣汹涌的感情。与父母的联结足以帮助他们重新规范自我,培养自律。当孩子睡觉前向你要巧克力时,不要急于用“现在太晚了”、“会长蛀牙的”这样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只需要描述孩子的感受即可,例如“我知道你很伤心,因为你现在真的很想吃巧克力”。即使孩子最终没能如愿,至少也能感觉到被人理解。父母的理解使孩子在负面情绪中体会到安全感,从而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用引导代替控制,帮助孩子处理复杂的情绪

    一旦我们允许自己感受某种情绪,它就会开始消散。如果试图将情绪推开,它就会渗入我们的潜意识,而那是我们无力控制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旦被“触动”就会爆炸: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总是蠢蠢欲动,想要得到治愈,但由于它们未被我们有意识地控制,所以会不受管制地喷涌而出。

    对于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可能也会令他冷静下来。但那只是逃避,该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家长的作用正是通过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他的愤怒消散,从而感受到愤怒之下更为脆弱的恐惧、悲伤和无能为力。孩子只有直面自己的感情,适当宣泄不良情绪,才能学会处理情绪上的各种问题,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哭泣中学会成长。很多老人和脆弱的母亲无法接受孩子哭泣,但回避哭泣就等于压抑感情,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哭泣都是释放情绪的最直接手段。

    当孩子生气时,我们可以表现出足够的同情,运用语言或拥抱引导他哭泣。如果他对你吼叫或把你推开,不要因此受到情绪上的影响,告诉他你会一直陪伴他。我女儿心情不好时,经常会将我推开,但当我真的离开时,她却感到非常伤心无助。根据劳拉博士的理论,这一行为是女儿抵制联结的心理映射,只要家长给予足够耐心,孩子最终会将积压的情绪迸发出来。

    父母不是裁判员,而是翻译官

    我曾问过一个非独生子女的朋友,有兄弟姐妹的感觉如何。她母亲的育儿理念令我眼前一亮——在他们家里,永远是弟弟让着姐姐。我一直认为二胎对老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也一度认为这是极为睿智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弟弟会不会因此感到心理失衡呢,又或者老二是女孩的话,这么做的效果又将如何呢?

    平和式教养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孩子发生冲突时,同时对两个孩子移情。这就意味着无论家长内心偏袒哪个孩子,甚至哪个孩子真的有错,都不能支持任何一方。父母的言论使任何一个孩子感觉受到攻击,他都不太可能移情其他兄弟姐妹。我们要做的只是客观地描述问题,必要的时候担任翻译官的角色,引导每个孩子向对方表达感受。比如,对于两个的争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姐姐:“妈妈,妹妹弄倒了我的积木。”

    妹妹:“妈妈,我想帮姐姐一起搭。”

    妈妈:“妹妹不是故意给你捣乱的,她只是想过来和你一起搭积木。”(作为“翻译官”,帮助妹妹完成更清晰准确的表达)

    姐姐:“我不想和她一起玩。她老是搭不好。”

    妈妈:“姐姐想自己搭好玩具,妹妹想和姐姐一起玩,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无倾向性地描述问题,引导孩子提出解决方案)

    姐姐:“等我搭完积木,可以陪你玩娃娃。”

    妹妹:“好,我现在可以帮你拿积木吗?”姐姐:“好吧。”

    父母重申解决方案后,只需监督孩子的实施过程,直至大家均按解决方案执行。父母只有在孩子的冲突中“置身事外”,才能为他们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些棘手的难题

    关于分享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分享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往往是通过自我牺牲实现的。家长看似公平的裁决,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对私有物品的控制权,加剧了孩子之间的矛盾。真正的分享不意味着给予和奉献,而是用轮流的制度代替虚假的慷慨。更重要的是,拥有玩具的孩子有权决定轮流时间的长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充分享受玩具带来的乐趣,进而体验到分享带来的愉悦感受。

    上周末,女儿和幼儿园几个小朋友相约去游乐园玩,临近傍晚又累又困,终于因为一个小奖品引爆了导火索。一个小朋友为了女儿手中的小奖品哭闹不止,而女儿也因为那个小朋友抢走她的小奖品嚎啕大哭。要是往常,我真不知道这样混乱的局面应该如何应对。但现在,我可以淡定地安慰女儿:“那是你的玩具,小朋友只是因为喜欢拿去看一眼,如果你不愿意交换,随时可以要回来。”这样一说,女儿果然不再哭闹,拿到玩具后,反而跑过去安慰那个小朋友,最后帮她换到一个和女儿一模一样的小奖品。

    我们已经告别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完全不需要通过在物质上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尊重孩子,帮助孩子体会分享的意义和乐趣。很多时候,孩子的坏脾气,真的不是为了玩具。

    关于比较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立人格。每个八零后的童年里都曾被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伤得体无完肤,如今我们身为人母,不仅要避免重蹈覆辙,更要警惕自己无意识的比较引起手足之争。

    逻辑思维使我们善于思考,也令我们潜意识中总有类比的愿望。我们既要克服消极比较,如“你就不能像哥哥一样……”,也要避免积极比较,如“看你和妹妹谁完成得更棒”等。这很难,唯一的窍门就是坚持区分孩子之间的行为,如同你只有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可能需要的帮助,而不是他与别人相比显露的缺点。

    很多时候,对一个孩子的表扬也相当于对其他孩子的批评,引起他们私下的竞争和攀比。面对一个破门而入的好消息,我们要做的是移情孩子的兴奋和骄傲,而不是鼓吹自己的自豪。对于那些较为突出的孩子,父母甚至要刻意压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些独享母爱的“happy hours”,在独处的时光中,我们大可以畅快地为他们鼓劲喝彩。

    关于规则

    体谅孩子想吃巧克力的心情,并不意味着要帮他实现这个不合理的愿望。移情不代表放纵,而是在规则框架内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孩子参与制定家庭规则,能确保他们更加有效地维护和执行规则。那岂不是要造反了?幸运的是,家长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我们仍然具有否决权!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制定太多的规则,否则孩子会顾此失彼,削弱规则的力度。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将协商后的结果写在纸上,让孩子们装饰后挂在显眼的位置,之后要做的就是安稳地坐在椅子上,等待他们之间的互相监督了。

    养育孩子其实很简单,兜兜转转绕不出一个“爱”字。但如何“爱”,说起来却也很难。《平和式教养法》可以说是一本爱的说明书,让那些希望改变却又不得其法的家长,即使看着书本照猫画虎,也能成为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好妈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娃必备指南——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妈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uw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