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江
当下的教育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是受教育的和干教育的人的共识。
病根在哪里?这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问题。以我一个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讲台上站了三十年的人的眼光来看,主要在这几个点上。
首先是过度强调教育的功用,有意忽略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是遗传基因。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这句话的人明显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看似把一个孩子能否走向成功的责任一肩挑起,实则把功劳也全部据为己有。
传闻当中的“神校”“名师”经手过的学生也绝非小数,但成为名人的绝对是少数。就连孔圣人也只是三千弟子才出了七十二圣人,就这也必须承认绝大部分与那些人的基因有更大的关系。
近几年喊得比较响的家庭教育,关注学生成长的原生背景,但却还是在强调教育的作用,而不是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
夸大教育的作用,就是在神化教育。而无论是什么,被神化的同时,也一定被妖魔化了。
其次是急于过度开发,忘记了教育的要义是陪伴,是等待。
不知道什么人喊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所有的家长都猴急猴急的开始了对自己孩子的早期开发,以至有人在备孕期间就开始了教育孩子的准备,却忘记了善于陆地奔跑的骏马,生不出凌空翱翔的雄鹰。
等到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开始了神圣的培养计划。又是美术,又是书法,又是钢琴,又是国学,又是奥数,又是朗读……孩子上学后一到周末比平时还忙,赶场一样不停的在培训班之间跑。家长们忘记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的陪伴和等待。
学校也是急不可待。月考周测,每次考过都要排名次,论进退。还要说“作业就是考试,考试就是高考”,让学生每一天都过得神经兮兮,少部分人日益自大,大部分人日渐自卑。
家长看似为孩子倾尽全力,实则只是在拔苗助长,没有真正意义的沟通陪伴;学校看似“为了学生的一切”,实则只盯着学生的成绩,成绩高的“一好遮百丑”,成绩低的“一丑遮百好”,导致弑师杀亲事件时发。
再次是迁就溺爱的做法惯坏了许多孩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喊了几十年,现如今,越是贫穷的家庭,相对家庭收入来说,投入到教育中的成本越高。只要孩子去看书,其它什么都不用他做;只要孩子说是学习的需要,哪怕卖血也给让他买。但大部分情况是,这些孩子不体谅父母的难处,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不是学知识比拼搏,而是学享受竞攀比,让城市的霓虹灯晃花了眼,学好的不多,惯坏的不少。
家长娇惯孩子,导致他们只知享受不能吃苦,学校又不敢严加管教,生怕惹下祸患。一旦有学生和老师或学校产生矛盾甚至冲突,总是让老师承担责任,让学校大包大揽,以致许多学生戾气十足,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学生看待一所学校好坏,主要看住宿条件和食堂伙食,很少关注其它因素。
北京11学校的“百度百科”最后是教育资源极不均衡,导致教育公平缺失,学生流动过大。
北京11学校的师资力量就全国而言,教育资源发达的学校,比欧美国家的有名学校都好。北京市11学校。
北京11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资源欠发达学校,比非洲的落后地区的都差。我的一个学生做代教十几年,坚守一所单人校,一孔窑洞做教室,一孔窑洞老师居住。老师居住处破烂不堪。
一所农村小学尽管这几年国家分批次对全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做了均衡发展的检查验收,但过场大于实效。去年我们县也是最后一批被验收的县之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放下工作准备了大半年,十一月份国家级验收时半天看了十一所学校,就验收完了。通过播放光盘观看远方名师的授课和现场接受名师传授差距很大。到实验室在实验中学习知识和通过死记硬背来了解知识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老师的住宿和办公室政府为了改变这种不均衡,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改薄”,比如“特岗”“轮岗”“免费师范生”等。但“改薄”大都成了“加厚”,“免费师范生”成了唐僧肉,“特岗”变成敲门砖,“轮岗”变成贴金纸。农村学校的老师走马灯般调换,农村孩子成了“小白鼠”。如何探索建立一种真正有效长效的办法,确保广大的农村教育不再只凭靠情怀来维系,而是既能做得好工作,又能养得住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突出师德”作为基本原则之一,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羊膻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