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093806/337324570e72091a.jpg)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郑也夫先生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诚恳、犀利,一针见血,对问题刨根问底,论证详实。读之令人拍案叫好,同时也能引人深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已不是一日两日。想要解决好并非一日之功,也无法凭一人之力来完成。教育关乎下一代的培养,国家的长远发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我们都来关注、关怀我们的教育。
作者在书中的论述相当精彩,而对我本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我们的学制变得特别长,一个人如果从幼儿园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大约有20来年的时间呆在学校里,而现在学校的教育太过于强调教,而学生的自学能力没办法得到很好的培养。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内部因素。一切学习说到底都是自学。别人能做的是教,也只能是教。“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作用应该重点放在引导上,而不是起主体作用,如果主动权都在老师身上,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低。
知识可以教,老师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是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智慧,全得靠自己去操练、思索、融合、贯通、运用。“教育的宗旨就必须是:不在于教你们什么,而在于教你们“学会学习”;不能逼迫你平行地跟着众多科目走,而要让你在广泛的接触和自由的选择中形成自己智力上的爱好。所谓的自学,就是自己决定方向(没有爱好那是不可思议或动力虚弱的),选择题目,寻找信息,阅读后经过消化思考产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方案。主观能动性是贯穿其中的,至关重要的。”(引自《吾国教育病理》)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外力过强,导致内力丧失。我们的教育太过于重视竞争与奖罚,本人对于奖罚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的认同。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我们在看待问题是,总是以结果论英雄,家长、老师很容易只注意到孩子最终取得成绩,而容易忽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他的兴趣爱好,对于社会上一切别人认为好的东西趋之若鹜,甚至有时会强迫孩子去学习。对于暂时比较落后的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及时地给与他们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而只是简单地指责他们为什么没有考好。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就会被我们消耗殆尽。
![](https://img.haomeiwen.com/i9093806/1f4963374eaf3d08.jpg)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认真学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我们要尊重他们不同的个性、兴趣、甚至是学习方式,为他们提供比较多样性的学习内容,但不强迫他们全部都接受。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人在社会上有不同的用处,每个人都不同的性格,好的教育不应该抑制某种性格的发展,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发展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把目光紧紧盯着孩子的成绩,而是要重视赞赏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与付出。从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太过于重视孩子智力上的发展,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却是知情志三位一体的,即理智(智力)、情感、意志力。我们当代中国教育重教轻学,我们的主要手段是讲授,在很大程度上是提升学生的知识占有,而不是提高能力。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而不是教。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老师的作用应该放在激发与鼓励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不是不断地给他们灌输大量的知识。
另外,我们太过于重视对学生智力上的培养,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人,情感方面的需要。在社会领域的多数场合,智力的作用有限,而情商却可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倾向于更喜欢和一个智力中等,比较乐群的人相处;而不喜欢和一个天赋极高,但性情暴虐、孤僻的相处。
我们生活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的连结,我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这个社会。情商就显得非常重要,情商传统上是通过日常生活得到传承的,比如和父母、亲戚、伙伴相处,自由随意地玩耍。现在的孩子正在逐渐失去这样的机会,我们父母应该担忧孩子的未来,会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变少了。现在儿童独处时间之长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很多人要么上网,要么看电视,孩子长时间沉溺于虚拟世界,会削弱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9093806/2a4d160fe30cb37b.jpg)
天资聪明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智力,却缺少朋友、同侪活动能力的孩子,依然以后在社会生活中会遭遇各种失败,并且他们就不太懂得去化解这份危机,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失败的。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空闲时间。现在的家庭子女的人数比较少,表亲也不一定离得很近,本来学校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但是学校有时也成为了孩子压力的源泉。他们每天有那么的作业要完成,甚至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评比在等待他们,他与同侪的关系就会因为竞争而变得比较紧张,并且有些学校因为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干预,孩子在学校受伤,所以不允许孩子在课间时间玩闹嬉戏,很多孩子生命的活力被压抑着。
如果社会不要给学校那么大的压力,学校应该可以在学习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例如球队、合唱团、舞蹈队、夏令营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共同的时空下,有自发玩耍打闹的能力,这样自然的情境下情商才能得到很好的发育。芬兰是世界教育的样板。
关于意志力,我们中国培养的重点总是放在他律而不是自律,我们通过对孩子的控制,让孩子短时间内能达到我们的要求,甚至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有时还得注重立志问题,如果你明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并且能够发自内心的想要去追求,那么就不需要那么刻苦了,你乐在其中,在别人以为苦的地方,你却很享受,所以你看起来就好像很自律。但如果是父母和老师强加给你的,你的内心并不喜欢,父母只是告诉你要努力,要刻苦,要有意志力,但是离开了他们的视线,你也许就很容易放任自流了。
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兴趣,作者讲到现在全球危机的本质是功利,我们中国社会缺少与功利抗衡的文化力量,人显得很拜金,世俗化,无信仰。能与之抗衡的就是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深耕,我们就能抵抗这种趋势。我们的现在的教育在无形中扼杀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把他们变成教育流水线上的一部分,变得无趣、无志、无心,令人痛心。
梁启超先生也是非常推崇趣味教育的,他有九个孩子,满门才俊,子女个个成才,让人钦羡不已。他虽然是一个大忙人,但是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积极鼓励孩子培养和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他们想要的一切学习环境与条件。他会给孩子提建议,但在学业方面的选择最终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所以他的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本书中作者对很多现象都很愤怒,但他并不是单纯的生气,而是直指病因,振聋发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