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一直重复在做一个实验,好像陷入了不断循环的怪圈,每次当我觉得快要达到我想要的结果时,老是有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出现,这让我频繁崩溃与迷茫,于是,我便不断重复,不断聚焦,但是每次实验下来我都能看到一些新的结论,面对这么多的未知以及我不可言喻的现象,我变得焦躁烦闷。我尝试向周围的人请教,但是最终只得到一些宽慰,并未得到让我觉得有用的建议。渐渐的,我开始纠结要不要再重新做一遍实验。可就在今天我和一位师兄讨论一篇文章时,我的内心突然出现了一些新的想法,在他的观点和建议下,我觉得我长期以来好像陷入自己给自己思想划定的实验模式怪圈里,仅仅在自己有限的经验上一味的无价值的重复,没有看到自己思想模式的弊端。
仔细想来,为什么我在重复做一些实验未得到理想的结果之后,我尝试过请教身边的人,也查询相关的文献看别人的实验操作细节,但始终觉得没有多大的改观呢?我觉得:一是我缺乏“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二是我缺少“将理论过渡到实践的行动力”。我向周围的人请教问题时,我没有精准短暂的阐述出我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我自己也不清楚我的困惑点是什么,我自己一个人一直在埋头苦干,很累周期很长,可是我却自己都搞不懂自己真正困惑的是什么。我在查询文献时,我只看到了我想重复的一些实验细节,没有真正想过我现在得实验方法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从未细想过能否推翻我现在的实验方法,完全采用别人的一些方法去做,我潜意识里给自己定义的是别人的条件和我不一样,我做不到。
那到底怎样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我自己想想周边优秀的提问者,我发现首先一个好问题一定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百度搜索就能得到的,其次,好问题要有充足的背景信息支撑,即在提问之前,要做足功课,把问题定义得非常清楚,问题发生在什么情境下,涉及到什么概念,尝试过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或者当自己不知道困惑点在哪里时,要尽量把自己的操作细节,所见所闻告知大家。很多时候,也许不是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是我连最基本的范围都没限定好。最后,一个好问题不会是纯粹的索取,提问者应该秉承“讨论”的心态去发问。最直接的体现是会用选择的方式去提问,而非简单的开放式。
也希望自己少问蠢问题。
反思身边的蠢问题:
“毕业以后要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
“怎么不找个对象,什么时候找对象?”
“怎么不休息,周末也不休息?”
诸如此类,这些话平时听的多了,竟未意识到竟然这么愚蠢,这也问题根本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我根本没有限定好背景信息,我也不了解别人的生活状态,我在问问题之前并未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分析。
观察身边优秀的人,我发现要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必须要拥有强大的自学能力。真正的大牛,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懂,他们只不过善于检索,在合适的文档或搜索引擎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案而已。在这个搜过的过程,其实自己大部分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剩下的自己实在搞不定的,就是一个好问题。
现在的自己别说提出一个好问题,自己连说清楚自己问题的能力都没有,还需要别人的不断提问来搞懂自己的问题。其次,我还习惯在提问的同时,忘了自己提问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目标定义的不精确,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无解,极易局限于局部而忘记了整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