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一 卫宣公发布紧急命令,建造新台——豪华别墅。卫国拥有强大的能力,建造别墅,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八一二 可能,在卫国列为绝密的消息,无人不知。消息传到邶国。邶国人民认为,这是婚姻由父母做主的时代。他怎么能搞特殊,自己给自己找老婆?上面定的规矩,只是要求百姓遵守的?邶国人齐声高歌《新台》,群情激奋。
八一三 卫宣公死后,卫国发生更大的丑闻。继位的卫惠公,是宣姜的儿子。卫惠公上台,宣姜就是国母。惠公年幼。齐国层为了巩固惠公的君位,巩固齐、卫两国间的友谊,强迫公子顽和宣姜关系不当。公子顽是卫宣公的儿子,伋的弟弟。这一来,全乱套了:宣姜本来是伋的未婚妻,最终竟然成了伋的后妈。这个后妈又和自己的哥哥玩,不就又取得大嫂的地位?虽然这场恋情迫于严峻的国际形势而产生,但是,严重损坏人格、国格啊!主动乱搞的卫宣公死了,出了个被动乱搞的儿子。
八一四 墉国人看不下去了,学习邶国人的榜样,替卫国人编了首歌。《墉风·墙有茨》这样歌唱:
墙上长蒺藜,
不可扫掉呀。
宫中秘密话,
不可相告呀。
如能相告呀,
说出丑死了呀。
墙上长蒺藜,
不可除光呀。
宫中秘密话,
不可张扬呀。
如能张扬呀,
说来话很长呀。
墙上长蒺藜,
不可捆住呀。
宫中秘密话,
不可讲述呀。
如能讲述呀,
说起真羞辱呀。
八一五 《诗经》时代,上层社会道德越来越败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鲁桓公畏惧齐国的强大势力,被迫对齐国进行访问。夫人文姜要求随同出访,看望同父异母的哥哥齐襄公。第一夫人随同出访,显示规格之高,对两国关系之重视。公私兼顾,很正常。不正常的是齐襄公和文姜闹兄妹恋的传闻早就流传了。
八一六 鲁国大臣向鲁桓公进谏:“女有夫家,男有妻室,不可混淆。否则必然招致灾殃。”
男人当了活王八,往往自己不知道。鲁桓公可能没有听说国际上流传的传闻,或者听说了也不相信,以为带领文姜出访更有利于取得外交成果,毅然带领第一夫人和大批随从,沸沸扬扬前往齐国。
八一七 齐国是强国。齐国人不把鲁国人放在眼里,与自己的妹妹保持关系,肆无忌惮。鲁桓公终于发现事实真相,责备文姜。
八一八 齐襄公得知情况,很不高兴:这个女人是你的,也是我的,到底是我的。我朝气蓬勃,希望理应寄托在我的身上。
齐襄公不动声色,举行国宴,为鲁桓公饯行。鲁桓公上专车后,遭到齐襄公的刺客突袭,死在回国的专车上。
八一九鲁桓公软弱无能,管不住自己的老婆,闹出了丑闻。齐国人民讨厌他,一起高唱《齐风·蔽笱》:
破篓挂在鱼梁上,
鳊鱼鲲鱼心不惊。
齐国文姜回娘家,
随从人员多如云。
破篓挂在鱼梁上,
鳊鱼鲲鱼心不虚。
齐国文姜回娘家,
随从人员多如雨。
破篓挂在鱼梁上,
鳊鱼鲲鱼心不惊。
齐国文姜回娘家,
随从人员多如水。
破篓挂在鱼梁上,
鱼儿来往不惴惴。
齐国文姜回娘家,
随从人员多如水。
八二〇
笱,是竹制的鱼篓。鱼梁,河中筑堤,中留缺口,嵌入笱,鱼能进不能出。当然,嵌入“蔽”(破)笱,就是另一回事了,大鱼、小鱼,各种各样的鱼都能轻松自如游过。这除了讽刺鲁桓公无能无用外,也形象地揭示了鲁国礼制、法纪的蔽坏。鱼,在《诗经》中常影射男女关系,“蔽笱”对制止鱼儿自由来往无能为力,也兼指文姜不守礼法。
八二一 文姜作为鲁国的国母,地位显赫,回娘家齐国探亲,原在情理之中。而她却在齐国伤风败俗,与兄乱搞,自然引起人民的憎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文姜作为鲁国的国母,地位显赫,回娘家齐国探亲,原在情理之中。而她却在齐国伤风败俗,与兄乱伦,自然引起人民的憎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人民的厌恶之情,用大量笔墨描写她声势浩大的回乡场面,随从“如云”、“如雨、”“如水”,但每次均用“蔽笱”隐喻,引发读者的想象。
八二三 鲁桓公死后,文姜先后四次回齐国与齐襄公相会,说明两人继续保持不恰当的男女关系。齐国人民对跑到齐国来败坏社会风气的鲁国国母深恶痛绝,齐唱《齐风· 载驱》:
马车疾驰声隆隆,
竹帘低垂牛皮蒙。
鲁国大道宽又平,
文姜夜归急匆匆。
四匹黑马真雄壮,
缰绳柔软上下晃。
鲁国大道宽又平,
文姜动身天刚亮。
汶水日夜哗哗淌,
行人纷纷驻足望。
鲁国大道宽又平,
文姜回齐去游逛。
汶水日夜浪滔滔,
行人纷纷驻足瞧。
鲁国大道宽又平,
文姜回齐去遨游。
八二四 《诗经》中的《邶风·新台》、《墉风·墙有茨》、《齐风·蔽笱》、《齐风·载驱》都是讽刺外国统治者的,这种风气的形成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也有例外,《陈风· 株林》就是讽刺陈灵公的。究其原因,这首歌应是陈灵公死后创作的,而且陈灵公死得非常不光彩,继任者为表示与陈灵公划清界限,默认了百姓歌唱。
八二五 《陈风·株林》是这样唱的:
为何去株邑之郊?
只为把夏南寻找。
不是到株邑之郊?
只想把夏南寻找。
驾大车赶起四马,
停车在株邑之野。
驾轻车赶起四驹,
抵株邑早餐息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