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不因人作,韵不因客异。文章写来不是给别人看的,琴筝不因为听者不同而音韵有所偏差。
XP说认识一个人,并分享了此人的一篇文章给我,说实话很难相信那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写出来的,至少在他那个年龄阶段我写不出他的那种感悟。二十几岁,我还是在读周国平和传统文化书籍的年龄,那时候“吃”的量超过自己能够“消化”的量,更多的是假前人之思辩而述作,与其说是言自己“所以为然”不如说是“盗尸人口中之骊珠”。

读书,多是无用,除了卖弄和矫情。读书有两种“校对”:一种是鲸吞后的现实印证,这种多是大开大合,是个人思想行进过程中的“猛药”;一种是行有所惑后的对症寻解,这种是且行且辨,比较温和。第一种未必“成仁”,“杀身”的几率要高出很多倍;第二种则往往容易流于散漫,终是滴水归海,浑然失我而不是廓然无我。第一种磨砺的是意志,第二种琢磨的是韧性。
文章写来能让别人看到是最不需要在意的,这是附带实现的,也就是不应该以之为本的,更不应该是寄希望于别人肯定的,至于那种为了出名或者说为了养望的,乃至于通过营销力求赚取丰厚汇报的,更是离题万里的笑谈。倒不是说要轻视名利,也不是鄙弃财富,只是说应该作文纯粹些。文章首先是有感而发,自然而作,而不是强为或者硬说。
文章是写给自己看的。文章最好不要论事,也不要评人。以事入理,以人入性,写景而不必“刻意”发情,摩物而不必“显眼”述怀。但凡斧斤凿剢处,如果不善于藏锋,往往会有“扎眼”的硬伤。一篇下来,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也是自己对自己所处境地的一种写照和印证。自己逐句、逐段看来,未尝不是对自己习惯、脾性和认知的一种自我检视。看别人的文章不必有胜负心,但对比之下,应该对自己有厚薄之判。“知非即舍”不必为难自己,观赏别人的文章,可以知道对方的取舍和立足点,但并不要尝试着去改变什么,或者说说服谁。
每一个写文章的如果不对自己的文章有所“期许”绝不会拿出来“奇文共赏”,“请洒潘江陆海”也不过是谦虚之语,真认真了,点出了什么,那就是不欢而散,甚至是解不开的仇恨。这也是文人互相恭维背后彼此相轻的真相。

文章可以回头看, “月悔朔,日悔昨” ,看自己的文章要有蘧瑗“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的精神,也算是“又日新”,要作新民。不顾昨,不足以明今;不辨昨,不足以是今;不舍昨,不足以成今。当然这个的前提是文与己有关,那些纵论时势、评点娱乐甚至托古寓怀等的文章是不在此列的。像《离骚》,我们要欣赏的点就在高远的情志而不是顾影自怜。
至于说那些带有忧郁色彩的文章,可以当作野蔬而不能作为家常菜的,吃多了肯定是要生病的。文章多要以情感人,但不要囿于情。好的文章应该像白开水,喝多了不酸牙,喝少了也不会“饥渴”。能够长时间上瘾的文章,必然是因为自己身上有戒不掉的“嗜欲之疾”。 钓竿斫尽重栽竹,明月依旧不吞钩。
无嗜之病,其身靡失。“嗜”之所以为病,相也,形也,寄也。身无立锥之地,并不是不立,而是此处所立,那处所舍。立、舍之间便是“无”之所在。“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这“锥子”自是离情别恨的。
零点二十五分,晚安。

网友评论
能够长时间上瘾的文章,必然是因为自己身上有戒不掉的“嗜欲之疾”。
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