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对风险服务落地的难点进行了梳理。主要考虑我们自身能力的核心和水平距离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有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能力一方面体现在资源水平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我体整合资源以及挖掘价值深度方面。资源水平定了我们能够做哪些服务,而价值挖掘的能力则决定了我们能够提供什么程度的价值。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确定产品的工作范围。进行价值收敛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在明确了我们核心价值点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这个价值点确定目标和指标。关于我们核心价值点,应该是提供用户风险感知、识别、告知、应对相关的服务能力。在这里,我们会做大量取舍,一方面是要避免与风险无关的需求被盲目加入产品功能清单,另一方面要避免盲目不加判断地盲目加入用户关于风险个性化的需求。
我们在感知层面主要是借助官方的传感器比如气象部门气象站,水利部门水文站,同时我们需要通过为用户加装他们所关注位置的特定传感器来满足更精准的感知需求。所以说我们在给感知指定指标时,主要从传感器对环境感知的时间频率和空间精度出发,对官方感知数据的处理和本地传感器原型和布设提出具体要求。
从风险识别层面,我们主要应用感知要素时空维度上的统计量阈值模型来实现灾害风险判识。这是最简单最容易被理解也是目前最合理的方式。用传感器观测值具备了空间属性,能够代表具体的位置和一定的空间范围。按照致灾特征,我们往往还需要从时间维度对观测要素进行统计作为灾害预警模型的输入。在这个层面,指标的定义往往依赖的是不同实力灾害评估对致灾要素的提取以及致灾要素等级区间的计算。在这个基础上把观测感知数据与灾害风险阈值区间向结合,产出实时灾害风险提醒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