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自认是一个思维比较多元,对事物不会按单一的维度进行对错判断,也就是思维比较有弹性的人。可生活中有些事情还是让我有打脸的感觉。具体什么事情不作赘述,总之我还是对一些事情有比较执着的认定。会去判断对错,会去要求别人,从而产生批判。
对事物有原则、有底线,是必要的;保持头脑清醒,有独立思考能力,这都很好。但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是没有是非对错之分的,也许会让你很不舒服,本能地想要去改变,让事情向着自己觉得完美的方向发展,但这其中的分寸如何掌握,到底要谁去改变?
最近听了奇葩说里的黄执中老师的一场演讲,一句话解了我的困惑。
谁痛苦,谁改变;谁需要,谁让步。
他举了个例子,男朋友在家总是习惯把袜子丢得到处都是,女友无法忍受,觉得这是不对的,要求男友改变这个坏习惯,袜子就应该每天洗,保持家里环境整洁。接下去可能性一:男友听从了女友的要求,每天洗袜子,问题解决;二,无法理解女友为何无法忍受,不认同也不愿意改变这个习惯,最终分手。
在可能性一中,按照原先的思路我可能会觉得他的男友觉得女友说得很对,这是错误的做法,应该改正,所以才不再乱扔袜子,但黄执中老师告诉我们,没有人喜欢被改变,现实生活中,一个人长年累月的习惯,要让他忽然改变是很困难的事,大多数情况下做出的改变或者说妥协,是因为在乎身边的人的感受。因为我乱扔袜子,你会觉得不舒服、难受、痛苦,我不愿意看到你这样,所以我改变。如果不是因为你提出,我大概率不会觉得这是个问题,我一点也不会因为到处都有袜子而难受,也就不会刻意去改变了。
相反,在第二种可能性中,男友不但不认同女友的说法,也感受不到女友的痛苦,不会因为她的痛苦而有所触动,那么问题就僵掉了,走不下去了。
所以在那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这句话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看清了问题的本质,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那么纠结说明也许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本质只是你不舒服,需要去表达,需要对方改变,然后搬出一套道理来,想要说服对方改变。这样等于绕了个弯子,有时候把自己也绕进去了。
想要解决问题,就要直面本质,有些事情无法讲对错,只是把我的感受、情绪、需求告诉你,对方接收到之后,如果愿意改变,那你必须要有这样的认知:这是因为他在乎你,你的痛苦,让他也感受到了痛苦,所以他改变了,而不是因为你是正确的。千万不要让自己产生道德优越感,弄成「我是对的,所以你改变是应该的」这样的内心OS,这绝不利于关系长期健康发展。如果对方不愿意改变,那你也应该认识到,这件事情当中,你痛苦,他不痛苦,所以要改变的,其实是你。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亲人、朋友、恋人等各种关系中,多出这样一条思路之后,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和负面情绪,是近期给我最大启发的一句话,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