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挫折”,指非创伤性的挫折,也就是挫折的强度不至于大到被情绪压垮,可以处理的挫折会引发成长。
看两个场景:
当孩子第一天上学,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在校园门口,孩子哭着抱着妈妈不撒手,妈妈坚定的将孩子交给了老师,有孩子说:“妈妈下午4点就来接你”,然后坚定的转身离开。孩子还在难过的大哭。
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妈妈陪着孩子去向对方孩子道歉,孩子心里既内疚、害怕、不服气表示不想去,但妈妈还是坚定的带着孩子去道歉,对面对自己的过失。
......
上面两个场景,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孩子在学习社交时,尤其面对真实的社会,会胆怯,会不知所措,去尝试后,也会受到挫折,而这些大多数,都是“恰到好处的挫折”,如果这个时候养育和教育者再坚定的推孩子一把,孩子就会在“挫折”中得到成长。
当自体客体被需要却又不可得时,就会造成自体的潜在问题,这被称为“挫折(frustration)”——也即“在希望和需要父母亲接纳的正常阶段,遭受到创伤性的挫折(traumatic frustration)……这让自恋强烈受挫”。
作为对比,科胡特提出了“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他如此考虑:“就像儿童在之后要接触的社会环境一样,在早期母婴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原则。可以忍受的失望……促使内在心理结构的建立,为自我安抚提供基础。
与此同时,科胡特认为有技术的分析师可以依据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原则来进行分析。恰到好处的挫折的作用是使自体得以重塑,而非解决戏剧性的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