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320105/b36e65f22d301f32.jpeg)
“缺失了精神空间与内心生活的武松,便会一心一意要成为西门大官人了。”
这是《语文课Ⅱ》这本书里特别触动我的一句话。作者强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绝不仅仅只是分数本身,还有精神世界的丰富”。作者的比喻用的特别好,不过,我从这句话中,还看到了其他内容,也由此想到了很多……
文中作者说到,人是可怜的,被现实不断“凌辱”。
而我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现实世界由人类所创造,没有人类,何谈现实?同时,人类也是可悲的,我们祖先一开始的发明创造都是想让人类过的好一点,最终,却反被现实“玩弄”。
之后人类代代相传,开始逐渐分析现实社会中事物的特性,希望建立一个损失较小、相对和谐的社会,他们在当时也确实做到了。只是,他们没认识到,“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短时间不会有太大危害,时间久了,矛盾就升级了。
时间车轮不断向前滚动,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根深蒂固,最后代代相传,融入血液。
为何这种社会问题一开始会出现呢?因为最开始的人类祖先意志力太薄弱。
![](https://img.haomeiwen.com/i6320105/113aef80d3825fcb.jpeg)
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发明各种生活工具,是服务于所有人类的,并未索取“专利”报酬。可之后人类活动慢慢就开始变质了,产生交换、买卖等行为,商人,被称之为“无奸不商”,也随之应运而生。
在这些交往活动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自私、虚伪、贪婪、刻薄、阿谀奉承……
倘若我们的祖先能和第一位祖先一样无私服务于人类,对于现实中的诱惑有顽强的意志力,后代可能就少一些“利益至上”的观念,那么我们目前的社会是不是会好很多?
可问题又出现了。“为何人的意志力如此薄弱呢?”
两个人走在沙漠里,饥渴难耐,全身只剩一口水,够一个人喝一口,喝了水就能活命,没有这口水,必死无疑。这种情况下,谁敢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意志力无比顽强,甘愿把水让给同伴喝,自己选择死亡。这种人肯定有,但微乎其微。
答案有了,那就是“生存”,生存是人类之本,我们得活,活着就有希望,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而这里的“生存、活着”又包括两种:
一种是“肉体的存活”,另一种则是“精神的存活”。
大多数人毫不犹豫会选择前者,因此世界皆“凡人”,而我前边说到的那个“微乎其微”——把水让给同伴喝的这类人,就是选了后者——靠精神存活。他们比凡人境界高很多,他们已然“顿悟”,也就是佛云,“参悟”
我们因此不能去批判古人“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行为是“假清高”,也不能憎恶现代人的“世俗”思想。时代不同,选择不同,观念自然也很难一样。更何况,世上还是凡人多。
我有时候会想,“佛学”如果在人类出现之前兴起,那时候社会活动才刚刚起步,人类很多思想还未成型固化,通过学习佛法,世世代代延续,人类社会是不是就不会成为如今这般模样?那先有了人还是先有了佛呢?
从一个劫来说,先有人,烦恼越来越重,于是,有佛出生。佛乃社会产物。
任何事有因必有果,这是世间发展规律,不可违。唯有静心,修炼自己,争取早日参悟,脱离苦海,避免天地轮回之苦。可真正远离尘世,了却尘缘,又谈何容易?(我觉得我差不多……)
虽说有人“顿悟”,但越到后世,人类陷得越深,要真正做到参悟就很难了。大多数凡人还是得继续虚伪地活着,永无止境。
我不想这样,我不想成为“西门大官人”。
我想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内心追求,我想为我自己活。我也想让后代活的纯粹一点。我也就是简单想想,我没有后代,也不想有,懒得,一个人自在惯了。你们的后代我可以给予美好的祝愿!
![](https://img.haomeiwen.com/i6320105/5c64f8cd52c63d41.jpeg)
而我你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教育下一代,言传身教,让他们少点“世俗”之气,多点“精神”内涵。孩子要从小抓起才有效。
教育是社会之本,家庭是教育基础,“智慧育子”是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