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正在举行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渣Nicola(熠林)也去凑个热闹,去探寻了一天,览阅不下1000幅艺术作品,回来在这码字,与各位分享一下。各察各视,见仁见智,悉者自请随心。
1 - 各种展品
对的,各种展品,它们既是艺术作品,又是用来展出的商品。各种形式、媒介、材质的绘画、工艺品、文化用品、雕塑,甚至标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旧如18世纪新如2018年的创作作品,精彩纷呈。
此次中国展区的展品是古今中外兼容并蓄,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其时览之,着实开了眼界与脑界,心脑并用,无以不乐。
韩国的展品中很多出自年轻艺术家之手。朝鲜的展品有许多细致得令人惊叹的写生作品。俄罗斯和乌克兰(本公众号此前介绍过的部分乌克兰历史艺术作品:集1、集2、集3、集4、集5、集6、集7、集8)的展品,更多的是出自专业的画家之手,颇有经典的学院派气息。某俄罗斯画廊的展位配备会说汉语的俄罗斯销售人员,某韩国画廊的负责人是一位会说汉语的韩国女士,可见,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中,中国的消费话语权越来越有分量了。
以下这一幅中国艺术家张九州的作品,在熠林看来,有种貌稚拙而实至朴、雪印轻然、冥冥独逸而不乏生气的感觉,居然类八大山人之境。
同行的从意大利学画归来的同学莞尔道:“瞧,bling bling~”。我俩会心而笑,都明白,是画中那两双眼睛。忽而一下子,熠林察觉到了一种文化知觉——这两双眼睛,引起了我们对流行文化的知觉。
某外国艺术品公司展示漂亮的蝴蝶、鱼、蜥蜴等标本,称为“艺术品”。这些都是将原来活生生的动物,经化学处理后,变成摆放品。初看美丽,细想一下这些原来活生生的生物,为了成为摆放品用以牟利而被杀死,这整个过程即是对“艺术品”这一称谓的一种讽刺。2014年的一部动画片《帕丁顿熊》(Paddington Bear)中,Nicole Kidman扮演的动物标本剥皮师要将主角帕丁顿熊制成标本,却成了电影中的反派。综此二者,不由得耸肩摊手。
观览了5个小时,熠林最后给这两幅韩国青年艺术家南妤周和申贞玉的作品感动到。南妤周的作品包含清净灵柔的东方美,又透露出时间流淌与生命的禅意,申贞玉的这幅三联画单纯浓烈而饱含活力的灵动绽放。
After viewing no less than 1000 pcs of artworks at GZ Int'l Art Fair, I finally found the most touching ones: these two by young Korean artists. Both of the artworks are simple. Nam Yun-suk's work is soaked with sheer clean tenderness of Oriental beauty while Shin Jeong-ok's triptych booms with dynamic, dense yet innocent passion.
观看这1000多幅作品,也就是观看1000多个临摹和创作的背后以及作者的心灵一隅。它们及他们,或清淡或浓烈,或淳朴或丰厚,或细腻或粗犷,或静逸或张扬,或热烈或荒凉,或明艳或幽黯。徜徉其中,仿佛观得一场人之精神探索的绵长织锦图。
2 - 人之精神探索之织锦
临摹是一种修行,创作是一种修行加自我探索的灵修之旅。在做完了三年半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赏析系列后,熠林看到,从无论是古典艺术还是当代艺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在自我表达、探索。
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大家提香的作品为例,他的作品在古典艺术上登峰造极,对光、色、影的把握和表现技巧神乎其神,在固定的古典艺术形式规范内,既有在绘画、商业上的实用价值,也以其在哲学范畴的表达和探讨,创造了文化和艺术上的珍贵价值。
提香的晚年所作的以下这一幅样式主义作品《谨慎时代之寓言》便是表达他的哲学思考的作品之一。
而美国现代抽象主义艺术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这一幅《秋韵:第30号》(Autumn Rhythem, #30)是现代艺术的广为人知的探索作品,记录了作者创作时的瞬间的自我迸发状态和情感体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瞬间,体验欢乐明快、哀伤暗沉、挣扎痛苦、虚淡浓野或破碎又重新糅合的情感与灵性。在人们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品的时候,就是他们的情感与灵性在其穿戴已久的社会性面具揭开或崩裂的一瞬间得以流露的体验。真实的自然欲望和内心需求,与人之社会属性的褒扬压抑碰撞产生的火花,被这些作品记录下来,也让每个人的灵性在瞬间得以释放或升华。一切,恰如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尽管未必留下作品;每一个在艺术品中寻找真实性的人,都可能找到一条探索到自身价值的路径。
3 - 关于艺术品的价值
熠林认为,人们通过体验存在主义中的真实性,获得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体验人际真实性(而此时我们也必须戴上社会性面具);在精神生活中,我们体验个人真实性。而让我们体会个人真实性的外物——艺术品——价值如何判定呢?
意大利的当代先锋艺术家曼佐尼(Piero Manzoni)在1961年,创作了90罐粪便罐头的作品《艺术家的屎》(Artist's Shit),于2007年被伦敦泰特美术馆以22350英镑买下。现在,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这些装“屎”的罐头的拍卖价格仍在攀升。
这是曼佐尼对当代艺术市场的一个讽刺,甚至这个讽刺在他去世5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效。作品本身不具备实用价值,而艺术家将其引起的影响作为价值本身所在,却很引人深思,这正是艺术家创作的意图所在。英国的街头涂鸦艺术家班克西(Banksy)似乎也继承了曼佐尼的幽默思路。当然啦,曼佐尼这90个屎罐头将物件与物件所引起的后果整合成了一件作品,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产品价格的例子。
熠林对艺术品市场的定价规则完全不了解,但个人觉得,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必经得起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拷问。例如人类历史上耗费时间最长和参与创作人员最多的、表达和向人类崇高精神和信仰献祭的作品——中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便能越经千年,依然在人类的文明中耀眼不衰。
对了,说回看了1000多幅展品后的我,身疲力衰。展品区旁的饮食摊位10元一串的、由鱼粉、淀粉加人造香精做成的咖喱鱼蛋的味道提醒道:“精神享受完了吧?饿吗?来掏钱买我啊。吃多点,吃完好拉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