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都要有的一种思维

作者: 思维修炼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07:22 被阅读44次

上面两篇文章《走向源头》和《这种思维你一定要有》中分别提到了从源头出发和让所做的事情流动起来两种思想。如果从一个原点出发向一处流动,那么就是一种一对一线性思维的模式。如果是从原点出发,向四处流动,那就是一种一对多的发散模式。这两种都是正向的思维模式。

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案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很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于正向的思考模式:

  1. 比如看书,很多人都习惯于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

  2. 比如写作,总是习惯于明确写作目的,列出提纲,整理好思考框架,然后再开始动笔。

  3. 比如计划,总是习惯于在年初写下自己新年的计划,不管这个计划是否真的被执行。

  4. 比如工作,很多人总会按照自己的职业标签(专业性)来做事。呆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做什么样的事,也懒得去思考其他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5. 比如走路,从家到学校,很多人习惯于走一条路,本能的走那条熟悉的道路。

什么是正向思维呢?

百度百科的定义

所谓正向思维,就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是一种从已知进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在我的理解中正向思维是一种从起点走向终点,从现在走向未来,从输入走向输出,从过程走向结果,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线性连续走向非线性非连续,是按照顺着方向的一种流动。

思维

为什么总是喜欢正向的思维

我理解的原因

  • 本能的习惯性的
  • 流水线的
  • 标签化的
  • 因循守旧,缺少变化的

【本能反应】

第一,这个出于本能反应。在斯坦诺维奇的《超越智商》一书中,作者认为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在使用认知资源方面极其吝啬,喜欢走捷径,喜欢线性的按图索骥的思考问题。而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也提到双系统进行判断决策的原理,包括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其中系统1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本能的直觉的习惯性的反应。这一部分最初是来自于我们祖先生存本能的要求,为了避免被猎杀,需要时刻关注外界的反应,而后本能的避险。

流水线贴片

【流水线思维】

第二,流水线这是工业革命的一种产物,其最初是由美国福特公司发明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汽车组装生产的效率,后来流水线慢慢的渗透到其他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上,整个社会化生产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社会财富也急剧增加。因此,流水线思维也日渐深入人心。

本人原来从事手机硬件的设计研发工作,会经常到生产车间查看手机上器件的贴片情况,以及整个手机的组装情况,对于流水线,我的脑海里有两个画面:
1.一个手机从最初的一个单板PCB,到贴满元器件的PCBA,再到组装了各个部件的整个手机,再到经过一轮严格测试后的良品机器,到最后的包装出货。这个过程是正向线性,一步步推进的。

2.在组装部件的环节,为了提高生产的效率,会有专门的生产小组负责来组装各个元部件。每一道工序都有特定的人去完成,一步一步地加工,每个人做一个特定的工作。比如打螺丝的人,他就一直负责打螺丝;比如组装触摸屏的人,就一直组装触摸屏;比如装配天线的人,就专门负责装配天线。每个人各自负责独立的一块,每个人对自己所负责这一块负责。显然,这样的工作模式对于企业的生产来说,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对于单一工种的个体而言,就陷入了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思维泥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慢慢的习惯按照操作流程或守则来做事,慢慢的习惯按部就班,慢慢的习惯于机械的,本能的正向线性思考。

流水线生产

【标签】

第三,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会被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我们是工作中的职员,是家庭的儿子,女儿,是组织的成员,是运动会的参赛运动员,比如我们会被认为有某个天赋,被认为是某方面的专家等等。在《打破自我的标签》一书中,陈虎平博士提到: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标签或者天赋这些概念节约了人们大量的思考和行动成本,即便限制了人的潜能,在精确性上出错,对自己也不一定公平,但是可以确保迅速做出决策,在行动上胜出。在今天,这些便签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用的。因为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快速行动。

的确,标签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节约我们的时间,但是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很多正向线性的思维模式,就是因为受制于自身的标签,在这种束缚下,我们就失去了改变的力量和勇气。

【因循守旧】

第四,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变化,喜欢所谓稳定或者安全感。比如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小朋友24岁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在最好的年纪应该去更好的看世界,更好的去挖掘自己人生的可能,而他却总是想着什么工作是稳定的,是安全的,是不累的。于是还问作者,你觉得在地铁系统工作稳定还是当机关的网管好呢?这位小朋友受到所谓的大环境影响,不想太累,但是钱又想多一点。所以线性的思考逻辑让他不想变化,而是寻求稳定安全的工作。

在我看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根本没有绝对的稳定和安全感,如果一味的寻求所谓的稳定舒适,那可能会让你一开始体验到所谓的稳定,但是过了些年后,你一定会感受到生活的焦虑。计算机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口,很多的app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发,数据分析等等都非常热门,机会也很多。如果进入了机关单位,因为体制的关系,就会少很多的机会和可能。正如纳西姆·塔勒布《反脆弱》中提到的:

每一个事物都会从波动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损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性则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

当我们拒绝改变,不求变化的时候,也是我们停止生长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产品一样要经过层层的压力测试,层层考验才能真正走向市场,才能真正的凸显个体的价值。

因此,当我们懒得思考,追求表面的,本能的快速反应的时候;当我们受困于流水线思维,机械思考的时候;当我们受标签束缚,无力冲破的时候;当我们因循守旧,不想改变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正向的线性思考问题。而这时候,往往只能解决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结果,只能看到大部分人都能看到的风景。

然而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个世界是非连续的,非线性的,很多问题不是简单的线性推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是各种复杂情况堆积起来的一种复杂系统。这时候这种自上而下的正向思维模式,往往会无能为力。


逆向思维

那我们该怎么破局呢?这就是查理芒格等大师所极力推荐的- 逆向思维模式

【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就是反着来。比如普通的思维模式是从输入到输出,而逆向的思维模式则是要求输出倒逼输入,不断输出的需求,迫使你不断的在源头输入你想要的东西,而不再是盲目的,无针对性的输入。比如常识思维我们现在一步步的努力,然后按照计划在5-10年后不远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反常识的逆向思维模式,则直接可以用想象力让自己提前到达目的地,然后用自己未来的目标,倒逼现在的自己该如何一步步有针对性的前行。比如小孩子落水后,普通的人都想着如何跳下水去救人,而司马光则能逆向思维,知道用石头砸缸来救人。逆向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目标更加清晰,让我们的行动更容易度量,让起点和终点的连接更加紧密。

【先行动后思考】-逆向思考

格雷厄姆.奥尔科特在《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忍者》一书中提到了大卫库伯最著名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该理论最著名的是它的四阶段学习圈/周期。这四个部分分别定义为:
1.具体体验
2.反思观察
3.抽象概念化
4.主动实验

该理论之所以受到极大的欢迎,关键在于其先行动后思考的逆向思维的模式。管理专家理查德帕斯卡尔曾说:“成年人更倾向于先做而后产生新的想法,而不是先想再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做”。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学习顺序是先思考后行动。但是在一个人的改变过程中,学习的顺序是相反的。因为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会先看到结果,即改变让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身边的人对我们的改变有什么样的反应,之后我们才会开始思考,把外在的经历内在化。这种在体验中反思,思考有了一定的情境就会更加深入,改变也会愈加明显。

【逆向思维案例】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上面的几个正向思维的例子,如果采用逆向思维又会怎么样?

  1. 比如看书,其实也可以倒着来或者跳着来,当我们反着来的时候。又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作环
  1. 比如写作,我们不一定非要从写作目的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劳拉·布朗教授 在《完全写作指南》一书中提到了“明确目标、确定读者、用头脑风暴总结出中心思想、组织内容、写初稿和修改”六个步骤的写作流程转盘,在写作过程中持续随意转动这个转盘,从任意一步开始写起,然后再把整个流程跑完,都是可行的。

  2. 比如计划,可以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出发倒逼自己给出什么样的计划。

  3. 比如工作,不要局限自己当前的标签,而是要问问自己: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标签。如果想要,又有多想要?如果想要,最急需做的是什么事情?

  4. 比如走路,也可以跳出我们固有的思维。如果没有这条路,是否还有其他的路可以供我选择?如果有这个选择,为什么我们老是重复的走那条路呢?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点选择?多一点的可能呢?

选择正向的思考,有的时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因为这样省力,舒服,有的时候见效快,效率高。而逆向思维则从终点出发,来思考你的起点,来设计你中途的里程碑。从上面的5点可以看出相同的事情,你的出发点和视角改变了,你的注意力,你的思考点也会随之切换,你就可能跳出原来思维的泥潭。原来很难解答的问题就有可能豁然开朗。

逆向模式,往往是反常识,反人性。就像我们走路一样,我们顺着走路的时候非常自然,非常轻松。但是如果反过来倒着走的时候,就会不适应,不自然,就会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们都喜欢顺着来。

谁更重要?

结论

解决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不仅需要正向的思维,更多的需要逆向的思维。这有如走路的时候,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回到起点。虽然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视角不一样,触发我们思考的点是不一样。当我们反复来回走的时候,对这一区域就会更加的熟悉,自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入。逆向思维,由于是反习惯的,这个视角常人会更加缺失,因此普通人更应该将此思维模式融入到自己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改进。

相关文章

  • 普通人都要有的一种思维

    上面两篇文章《走向源头》和《这种思维你一定要有》中分别提到了从源头出发和让所做的事情流动起来两种思想。如果从一个原...

  • 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就像批判性思维提到的,对待所有的问题都要同时看到它的两个方面。 ...

  • 乐观

    人天生的气质,有的乐观,有的悲观。 但我们最终都要成一个乐观主义者。乐观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后天习得。 恐惧、焦虑...

  • 财富工具箱

    你的思维就是一个巨大的工具箱,每次面对一种状况,我们都要进入思维工具箱去决定如何回应。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想法,就是储...

  • 普通人也可以有的思维分析

    下面这个短片来自于网络,内容不是扑风捉影,一定是有其原型,从中可以体会思维分析问题的轨迹,原文如下: 这天,新上任...

  • 村小这四件事很重要

    一个重点(思维开发) 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思维开发来开展,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以科学武装思维,从容应...

  • 思维到底是什么—笔记

    思维到底是什么 (普通人如何掌握创新思维) 思考到底是什么 好的思考习惯不是发散,而是收敛,从现有的有限要素开始拆...

  • 任煜:思维到底是什么(笔记)

    思维到底是什么 (普通人如何掌握创新思维) 思考到底是什么 好的思考习惯不是发散,而是收敛,从现有的有限要素开始拆...

  • 《断舍离》摆脱物质控制,得到心灵的自由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供给越来越丰富。现在一个普通人拥有的物质和条件都要远远的超过古代有的帝王。但是人们并...

  • 普通人写故事(文)要打破思维惯性

    普通人写故事(文)要打破思维惯性 写故事、讲故事为什么在普通人中难?因为我们接受的是一种传统教育,从小就被教导诚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普通人都要有的一种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nv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