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思录》:锤炼你自己。锤炼你自己,我的灵魂,对自己施暴。之后,你没有时间重视自己,尊敬自己。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仅此一次。生命已渐近尾声,你在这段生命中并未关照过自己,而是把自己的幸福加诸其他人身上……
整本故事大概就是围绕着这段话吧,以一种作者看到的方式。
医生,从小他就赋有强大而清醒的自我认知方向。也在这个方向上不停地思考。与世界格格不入。医生有一种的文字天赋,他对文字表意的执着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文字就像圣地一般,一丝的误用都会触碰到他的神经。他甚至将诗歌排在思考的上面,认为“最美妙的事,不外乎诗歌。如果这世上有着诗歌般的思想和有思想的诗歌,那便是天堂。你知道吗,思考是第二美好的事。”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是医生,在深谙奥勒留之意,能化意志为能源,常独立思考,明白要倾尽力量抵制来自他人的期望和威胁,最后依然败给了the群众,断然失落中充斥着深深的不解。其实,往往在某一些刹那,理智是无效的,都是感性在冲动,医生不是完人,也会陷入泥潭,毕竟都不是完美的。
机缘巧合,医生的故事在短短五周中向教授展开,就像一列放慢的列车从他面前缓缓经过。——人生就像一辆行进中的列车,醒来的时候已经在车上了。对窗外的一切都如此好奇,想一直看下去。后来,逐渐地意识到,这是没办法下车的,没办法改变列车的轨道和方向,也没办法控制车速。列车的时刻表是空白的,站台没有站牌。车窗在风雨过后越显污浊不堪,肯定扭曲了试图从外往内看,往外看的景象。什么时候开始,想真正捕捉到外头的事物,让它不再消逝。但是,不行,办不到。哪怕列车也曾在站外停留,一切也迅速消逝。下一个印象会很快冲刷掉前一个印象。列车行进中,最有趣的是隧道,只要不是在夜晚,总有光明到来的一刻。列车是循环着绕行吗?是向着哪呢?确定的是列车终将会停下来。
——谁又不是这样呢?感同身受让教授本能地产生抗拒,感觉逐渐在丧失自我。
——宇宙就在那,根本不会在乎人类,完全漠不关心。——是的,对于宇宙,人类的存在过于渺小,没有什么可谈的,何况是这么不可能完美的人类。如此说来,那一阵自我认知丧失感可能只是短暂的人生轨迹重叠带来的共振,并不是地震。虽然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但很多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还是那个自我。
“透过认知和理解他人,真的是看清自己的最好途径吗?尽管他人的人生与自己不同,拥有迥然不同的思考逻辑?对他人的好奇心,跟自己对人生流逝的感叹又有何关?”
整本故事,可能就是对上面的解答。
教授走进医院后,他也许就透过了那堵无形的墙,也许只是精神上无限地靠近了一次。无论如何,在故事外,结果之前,体验都是相同。之后,也是独一无二的。
就像奥勒留所说的那样,教授也用自己的方式,堆砌了可敬的生命厚度。但是学术造诣已然登峰造极,基本实现了少有人能企及的人生价值的教授,不想由一点意外竟促成了出发。因为猛然惊觉自己以为赖以过活的多年努力仅是自己活着、存在着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呢,剩下的在哪,剩下的该如何处置?
大概剩下的是生命的广度,是某种只有厚重生命才能承受的广度。
故事中,在开始真正地堆砌之前需要有一种方向。医生的方向是与生俱来的,教授的方向稍稍晚一些,不过也是在很年少的时候就感悟着了。作者就如同上帝一样,简单轻松地给他们赋上了这重要的一步。如此强大的buff就这么简单地被加上,就跟游戏一样。这其实也切合了故事中的说法:事实上,真正牵动人心的生命经历往往平静得不可思议,……经验发生得片刻往往不引人注目。
朴树的《平凡之路》如是说
……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也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
从来没得到答案
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冥冥中这是我 唯一要走的路啊
时间无言 如此这般
……
《里斯本夜车》帕斯卡•梅西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