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朋友圈的尖子生是如何挣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

朋友圈的尖子生是如何挣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

作者: 田大捣 | 来源:发表于2017-06-26 10:07 被阅读476次

营销人小马宋出版了一本新书,名叫《朋友圈的尖子生》。书里收录了13位人物的故事或对谈。用小马宋的话说,“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创业者,也算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作为拼杀于职场中的一份子,我更关心的是,这些符合基本国情的小马宋眼中的尖子生,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了朋友圈的尖子生呢?

我从书中总结了三条可参考、可执行的方法。

第一条,扬长而避短。

无论是25岁成为百度最年轻副总裁的李靖,还是纠纠留美学堂老板杨超,尽管两位小年轻尚在奔三的路上,但他们已经给自己身上贴上足够清晰的标签,他们肯定知道,扬长避短有多么重要。

木桶原理可能是多数人在生活里听说的第一个原理。它是被用来佐证学生不能偏科的一个绝佳说辞。以至于后来的我,在进入职场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将木桶原理作为自我约束、要求进步的纲领。

但这绝对是生而为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谎言之一。

李靖说,“从战略学的角度看,培养长期的差异化的竞争力是任何战略的基础,没有任何企业是例外的,个人也同样。”所以他选择从文案切入,提供营销咨询,用自己所擅长的写作及培训与营销人交流。

杨超不断借着英语为自己的事业开疆拓土。从发现自己有语言天赋开始,判断自己无法走上大学专业这条路,而后用心在新东方学习英语,继而成为助教及教师,最后又办起了留美学堂。

越早了解自己,并且扬其长而避其短,或许才能在拥挤的赛道里脱颖而出。忘记是谁说过,如果认定了未来的目标,现在的弯路,不过是误差罢了。

第二条,跟无聊的人吃饭,不如听有趣的人扯淡。

这一条是书里看起来还蛮常见的尖子生生活方式。罗辑思维CEO脱不花和青山资本副总裁李倩大概都属于这一生活方式的爱好者。

她们不断地跟当时比他们段位更高的人见面,去对标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去吸收业界精英的工作经验,从而令自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些事情的内在规律,又能通过其他渠道、平台,用写作或培训的方式,去输出她们学到的知识。

通过这样螺旋式的上升,不断为自己积蓄能量。

说起来我的朋友圈也有这样一位尖子生。据说高峰期,他每周一至周五晚上都在约朋友吃饭、见面、聊天,创业四、五年的时间,不断地扩充信息、更新知识、扩大人脉,顺道还把公司业绩提升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着预约那些并不太熟悉,但是在行业里已经摸爬滚打多年,从实践中摸索出道路的前辈们。跟他们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通透。自己在职场上、行业里遇到的疑难杂症,他们总能轻描淡写地帮你找到命门,一击即中。

高手就是高手。

别说你身边没有脱不花和李倩,高手低手那是相对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不缺高手,你缺的,可能是发现高手的双眼。

第三条,不得不承认有一种能力叫天赋。不这么承认,你就得接受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的悲痛现实。

比如书里提到的另一个尖子生,马文亚。

他从大富翁游戏里发现了低买高卖的诀窍,初二开始卖《上海楼市》专业期刊,初三跟母亲合股得到了人生的第一套别墅,高中三年炒楼花共计赚的100万。

马文亚的生财之路,在读者看来,简直像捡钱一样轻松。但仔细一想,成就今天的马文亚,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是为了马文亚高考,举家从河南平顶山搬迁至上海;其次是他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并且付诸行动;最后则是对某件事全面了解,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一条如果尚且归因于马文亚父母,则后两条则完全是个人意志的选择了。毕竟,你喜欢踢足球、打篮球、玩PS,别人也可以喜欢研究楼市。

这或许就诠释了某种天赋。

写到最后,书中还有好几位未提及,他们的优秀不必赘言。每一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成长路径,我只是写出来我所相信的成为尖子生的方式,写出来那些看起来有规律可循的方法。

小马宋是我个人很喜欢的营销人,通过他的微信公众号去看他的案例,听他讲一个观点,你能从字里行间里看见两个字,真诚。

作为一个营销人,真诚,至关重要。《朋友圈的尖子生》不卖弄、不作秀、不作恶,挺好。


营销人大捣(wechat:ankangxiaowank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朋友圈的尖子生是如何挣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sh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