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孩子闲聊历史,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现代史、到时下的国际形势。当然都是择其要者略略阐述。
听到孩子的立场观点,我才意识到叙说中有太多自我的主观倾向,远非那么客观。进而想到,这客观大概就是个伪命题,谁人在讲述著书中没有传达自我对相关事件的认识评价呢?
所谓客观,大概只能是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结果客观吧。比如某时某地,数人在某战斗中负伤。至于事件的起因分析、过程介绍,乃至对结果的定性,必然会有主观意识的印记。这其中的数据也未必客观,我们都知道数据造假是很“主流”、很“普遍”的。
所谓《二十五史》,被推为研究历史的权威,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相对稗官野史,这毕竟出自官方,能够站在较为高度、较为全局的视野去看待评价事件,官方掌握着个人所不具备的数据信息。
二是相对其他个人著书,官方修史在格式体例、写作要求等方面一脉相承,显得正规很多。尤其是在书籍保存上,得以完整流传下来,形成体系,便于后人研究。
至于史书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我觉得官史未必就比个人更客观。相关方面的数据嘛,我们都懂——胜,必然是大胜;败则是小败。强权之下,有多少史官能梗着脖子?所谓史家风骨,正因稀少而才被津津乐道吧?
个人记事,虽有难窥事情全貌的短板,但也有不受(或少受)管束的自由,可以直言,可以站在民众的立场去阐述感受、表明立场。此等情境下的记录,应比某些史书更真实可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