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伯家的三个孩子文化水平都不高,大儿子和大女儿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二女儿考入县城里的师范学校,后来在近郊的一所中学当了老师。
二伯对孩子的态度基本上是顺应自然,能念书就供,不念就拉倒,现在看起来家长的态度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影响极大。
没文化的两个孩子早早地娶妻、嫁人、生儿、育女,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经济上拮据,情感上淡漠,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比较疏远,这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二伯非常羡慕爸爸,说我这个女儿一个顶三个。
爸爸和妈妈在老一辈人中也算是高学历的,思想的高度要胜于许多同龄人。我小时候,国家没有高考制度,孩子学习也没有什么目标,毕业后有能耐的家长帮孩子找个工作,能成为正式工,每月挣工资就算人生圆满了。
爸爸早早就在为我的将来做打算。当时文化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吹拉弹唱、会说相声能跳舞的每个单位都欢迎,所以爸爸决定让我从小就学一门技艺,女孩子将来能在哪个单位的文艺队里当个演奏员,一辈子不愁没饭吃。
家里有把破二胡,是爸爸以前用的,两个旋钮都不一样的,杆头掉了,非常寒酸。我不大清楚它的出身,只知道爸爸曾经用它能吱吱呀呀地能拉几首,尽管走调,但也能听出是个大概。
我上小学后,爸爸就联系了学校文艺队的老师,吸纳我成了队员,每周有两次活动,学了简谱,从《东方红》拉起,拉得晦涩只能算是滥竽充数了。
后来爸爸凭着他在县文化馆与社会一些文艺团体的关系,找了当地的几位二胡“名师”,定期到家里给我指导,我进步很快,不久就能拉一些当时的流行歌曲,如《绣金匾》《小曲好唱口难开》《洪湖水浪打浪》……,每天放学后,都要练上个把小时。
孩子小时候的成长完全掌握在父母手里,就像一棵小树,能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培育。我尽管后来由于有了高考,目标转移到考学,二胡这一门手艺最终也没修成正果,但是不得不佩服老爸的远见,培养了我的音乐素养。尽管二胡技艺不够精湛,但也算是掌握了一技之长,现在把二胡拿起来,舞弄两下,也能唬倒几个。
在中学,爸爸就非常注重我的学习,经常和老师沟通,这在当时并非普遍,很多家长都会像二伯一样,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我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初三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省外语师范学校提前录取。那是刚恢复高考的第三年,能考上这样的学校如同现在考上北大似的,全校无人不晓,邻居羡慕不已。但是谁知道,这一步棋决定了我一生的走向,毕业后包分配当了老师,一干就是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