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
搞清自己的“定位”和“知识结构”

搞清自己的“定位”和“知识结构”

作者: 玄妙莫测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21:28 被阅读31次
    搞清自己的“定位”和“知识结构”

    为啥我对碎片化的知识没啥兴趣,大概就是因为从小看《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影响。

    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学识范围:

    1.文学知识——无。

    2.哲学知识——无。

    3.天文学知识——无。

    4.政治学知识——浅薄。

    5.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莨蓿制剂和鸦片却知之甚详。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而对于实用园艺学却一无所知。

    6.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在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他的裤子上的泥点给我看,并且能根据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程度说明是在伦敦什么地方溅上的。

    7.化学知识——精深。

    8.解剖学知识——准确,但无系统。

    9.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近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10.提琴拉得很好。

    11.善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12.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实用的知识。

    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人肯定都知道上面这个列表,它出现在小说的第一部《血字研究》中。华生医生初次接触福尔摩斯,希望从他的学识范围来判断其职业,结果一无所获。其实这份列表给我的结论是:人不能什么都学。当然侦探业务知识的发展远不如IT领域那么迅猛,对于一个软件工程师而言,似乎每天都有新东西在产生,也许你前几天还在学的东西,很快就过时了。不过建立软件工程师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确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今天学学这个,明天瞧瞧那个,什么都会点,什么都不精。不过问题来了,如何确定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这又是个人的定位问题了。如果以 web 开发为主,是否有必要去学习 C++ 呢?可能不需要,但是否有必要学习 C 呢, 这就不一定了。通常人们为了找工作,是什么技术流行就学习什么,那个行业工资高就研究相关技术,往往简历上要写很多。不过这是很被动的,是为了大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做法。如果尝试以自己创业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似乎要容易一些。我管前面一种做法叫做:“JOKA”(Job Oriented Knowledge Architecture),而后面一个叫做“SOKA” (Self Oriented Knowledge Architecture).

    老外做研究似乎很专,往往一门技术或者软件都研究的非常透彻,而且一用就是很多年,而在此技术上的成果和造诣也非国内同行所能比拟,而国内的大环境不好,所以搞技术的人也相对浮躁一些,随波逐流就难免了。

    记得以前看《商道》这本小说的时候,林尚沃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做大买卖的人是那种“不管下不下雨,雨伞照卖木屐照做”的人,这是因为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热衷于追逐这种表面现象的商人挖空心思地去追赶市场潮流,常常在这种追赶流行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说··· ” 。

    前一阵子我翻译过一个“格言画”

    “奇迹发生在你非常想放弃但却依然坚持之时,整个世界偏爱那些顽强的心”

    搞清自己的“定位”和“知识结构”

    这世界上大部分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喜欢把鸡蛋放在所有的篮子里,这样能量就分散了,虽然比较安全,但是也很无趣。

    一个现象发生了,结果会怎样通常是取决于你的下一步怎么走, 是变还是不变. 这话说来就长了。 以前我听人常说:树挪死,人挪活. 其实这话也并非完全正确. 易经上说, 通常变化的结果无非是"吉凶悔吝"四种, 一个吉一个凶,两个小凶就是"悔吝". 按照这种说法, 应该是不提倡变化的, 因为毕竟吉的可能性只有1/4. 这就产生了一个变化发生的时机的问题. 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变化结果就可能是吉, 不过这又是很不确定的事情. <易经>实际上是一本讲变化的书, 从理论上阐明如何应变,如何改变, 如果洞察事物变化的玄机. 如果以老子<道德经>的观点来解释"变化", 那就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孔子曾经在<系辞>中这么解释过吉凶,"吉凶者,言得失者也". 原本事情没有好坏, 所谓吉凶,只是个人对得失的理解而已. 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得到了就是吉祥, 失去了就是凶. 八八六十四卦其实没有一个挂是完全的好挂, 也没有一个挂是绝对的坏挂. 所谓当位就行. 得到未必就是吉, 失去未必是凶. 但是除了圣人, 凡人很难做到这样的平常心, 还是会患得患失的, 所以也就有了吉凶.

    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好, 这是很难的. 在当今, 能坚持只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一段时间都是很少见的. 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了, 所以人们都选择"应变", 很少有人是"一根筋"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像阿甘那样的思维方式.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转行过,因为"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如果不转变,将来可能没饭吃, 所以大家都"未雨绸缪". 即便只在一个特定领域工作的人,也会力图思变, 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定位. 比如程序员多半不会做太长时间, 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向项目管理发展,然后在向更高的管理层发展. 股市涨了,大家就涌入, 股市跌了,大家就往外跑. 这种"应变"的做法无可厚非, 绝大多数人都这么干的, 如果你不这么做, 大概会被认为脑子有问题. 但是往往都是那些不管外面如何变化,一直在坚持做自己的事情的人取得了成功. 如果说阿甘只是一个电影人物,不足以说明这点. 那么现实生活还是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的. 我有时候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南怀瑾说:""第一等人领导变化,第二等人把握变化,第三等人跟着变化走".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说第一等人是圣人,有着大智慧的话, 那么第二等人就是聪明人, 能看出什么时候做变化,做怎样的变化. 第三等人只能是小聪明了, 因为他看不清楚变化的轨迹, 对自己的"应变"做法也不确定, 只是在尝试"变则通"的原则. 所以他们只有1/4的成功机会. 第一种人实在是太少了, 第二种虽然比第二种人多, 但还是不多.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第三类人. 但是我觉得南怀瑾也许忽略了第四种人, 那就是不管外面如何变化, 自己"以不变应万变"的人. 这就是那种"一根筋"的人, 而这种人取得成功的机会往往比第三种人多, 为什么呢. 我想"以不变应万变"这词还是有来历的. 时机和所做出的变化两种因素决定了吉凶, 而变化可能的"吉数"只有1/4, 那么不变就成了最好的"变化", 因为等待时机,保持现状, 那么只需要靠时间来决定一切了, 影响变化的因素少了, 这样反到简单. 机会总是可以等到的, 只要你做好准备了.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人生在世, 还是应该有点理想,有点坚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搞清自己的“定位”和“知识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xb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