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焦虑,是这一代人的普遍心态。外有社会压力,内有家庭成长需求,在快速迭代的社会现实面前,焦虑便下意识地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可,这是妈妈们的真实需求吗?
无论是我们的线下讲座,还是线上的个案沟通,绝大多数妈妈们提到内心需求,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加从容淡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
我们对以下两类人士进行观察,并归纳总结出三个帮助妈妈们变得更加风轻云淡的方法。
第一类:兼顾并平衡了工作、生活和孩子的优秀女性
第二类:经过个案跟踪指导由焦虑转变至平和的妈妈。
方法一:与自己的童年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原生家庭,是人生中永远撇不开的梗。童年时的经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认知,对我们成年后的工作生活和家庭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很多个案案例表明,成为父母后丧失自己、包办孩子、苛求孩子的成人,在童年时都有过一段被忽视或者被控制的经历。
Grace说,孩子的姥姥当年对自己就异常地严厉,自己几乎是在被控制中长大的。Kiri说,她从小家里条件挺好的,母亲会为他张罗一切事务,甚至到了她成年,学习、工作、结婚也都是母亲帮忙张罗的;她曾经试过发声和反抗,要么被压制,要么以自己行动失败而告终。
Mary的童年却不一样,一路在被关爱、被呵护下成长,父母用身教让她懂得了如何做人处事。现在她和孩子们会定期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孩子们会跟老人家聊天讲笑话。她说她的父母曾经也是这么做的。
童年的那些梗,需要被疗愈。想办法与自己的童年和解,接纳曾经的不完美,放下过去,才有机会迎接未来,面对孩子。
方法二:树立长远育儿观,辩证看待儿童成长
家长的焦虑,除了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忐忑,也来自于周边的环境。别人家的孩子学跳舞了,同学比赛得第一了,邻居孩子拿大奖了……一次又一次的对比中,焦躁不安的情绪就像高血压呼呼往上窜。
如果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为什么生孩子?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不难发现,我们期望的,跟我们正在做的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匹配。我们期望孩子快乐,却打压他的兴趣;我们期望孩子上进,却说着“你怎么一点都不上进”的话语;我们期望孩子能够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把他圈外在学校和补习班之间……
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曾经不被看好,却在几年后成功启动猪肉连锁经营,并举办《屠夫营销学》;身边的朋友阿斌30岁时,辞掉不咸不淡的工作,转型做起了喜欢的自媒体,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没上过大学的阿梅,工作后通过自学成功转型成为演讲培训师……
育儿不是简单的关注眼下是否取得了好成绩,更应该放眼长远,看看孩子是否为将来独立的人格、永存的动力、积极的心态做好了铺垫。随着孩子生活圈的扩大,随时都可能遇到新问题、新状况,家长需要具备长远的育儿观、抓大放小,就不会焦虑于眼前的普普通通。
方法三:减少包办代替,发挥孩子自己的能量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都会存在自卑心理,也会追求卓越。只要我们相信并给与足够的训练,孩子都有上进心、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当Kiri开始尝试着对孩子放手的时候,她发现,原来孩子可以到楼下结交新的朋友,玩得不亦乐乎;网课作业孩子也可以自己按照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完成;最重要的是,她开始有了大段大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去跑步、去读书、上网学习理财课程,一步一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的两个孩子,疫情期间几乎都是自己安排学习,还承担了一部分的家务活,比如洗碗、扫地、收衣服,姐姐有时候还会帮我煮饭,我就有了大段的时间可以学习心理学、上《秋叶写作训练营》、完成日更文章……
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是一件看似容易却很难做到的事情。就像前文Grace说的,虽然女儿考取了年级第一,我冥冥中就是担心,担心她不够上进、担心她不够主动,所以,难以放手。这是家长的心魔,需要改变。尝试着去相信孩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孩子,也会赢得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想要赢得自己的淡定从容,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寻求亲人的帮助、做好生活的断舍离等等。而最关键的,是自己的认知转变。记得《一念之转》这本书中讲到,当我们开始对一件事情产生焦虑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①那是真的吗?
②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③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
④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它能够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挖掘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且化解掉其中的焦虑与戾气。
不妨尝试一下,从改变自己的信念开始,做60分从容淡定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