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第三期读书会《报恩,不仅仅是报恩》。书中从盂兰盆会谈到佛教的报恩,一是对生前的照料,二是对死后的超度。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儿女只是因为缘分走到一起,并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应该彼此尊重。在尊重的同时,佛教也提倡惜缘。无论顺缘、逆缘都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顺缘,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缘,同样要心存感恩,转逆缘为顺缘。
书友A: 从自己和母亲关系的改变谈到《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的十种恩情需要时时刻刻忆念。
大家感触纷纷,另一位六十多岁的书友回馈到,自己家中已有孙辈环绕,但每逢出远门时,九十多岁的父母却依然挂念担心,这份恩情几十年不会因为年龄的增大而改变。自己现在也经常会告诉自己的小孙子,父母照顾他,经历了多少的不易,要感恩、尊重他的母亲。这种隔辈的教育是比较有效的。
同时,大家也提出过去的学校教育,虽然也在提倡子女要对父母报恩,但是往往道理明白,实际情况却是,父母的好十分只记一分,父母的坏十分却记得九分。现在社会上父母子女矛盾的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如果《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这部经典可以纳入学校教育,即使是再不懂事的小孩,也可以从中忆念几分父母的恩情。
书友B:自己的孩子刚出生时,常在夜里哭闹,因为害怕吵到睡眠浅的公婆,她常常一抱就是一整夜,不敢入睡。为人父母以后,才知养儿不易,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深恩。感恩要趁早,是一辈子都要学习的一件事。而且不只要学会感恩父母,也要感恩自己的先生和孩子。
书友C:读到书中“富二代”的话题,了解到这是因为他们的生命累积好,起点高。自己起点低没有关系,可以多行善慢慢积累,心态很关键。同时,真正对孩子好,不能溺爱小孩,以前喜欢给孩子买各种贵的、好的衣服,现在只要衣服能穿得体就好,要帮孩子惜福、培福。
书友D: 孝有多个层次,小孝是“生得安养”在物质层面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中孝是要照顾好父母的情绪和精神生活,帮父母排忧解难,满足父母的愿。而大孝是有机会引导父母学习佛法的智慧觉醒文化,让他们可以“死入善道”才是究竟的孝顺。而这个引导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腔热血”,要看缘起,要有智慧。
书友E :培福要在“悲田、恩田、敬田”三处下功夫。其中,“敬田”我们不仅要恭敬自己的老板、老师,也要恭敬员工、恭敬学生、甚至恭敬自己不喜欢的人。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恩田,讲到孩子对父母的服从,不是盲目的“愚孝”,也要有判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智慧,这是需要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