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
“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
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多年以后,中国思想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
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