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7天共读《瓦尔登湖》|导读1:梭罗是谁?

7天共读《瓦尔登湖》|导读1:梭罗是谁?

作者: 给丘吉尔做饭 | 来源:发表于2024-09-30 20:06 被阅读0次

原创

7天共读《瓦尔登湖》今日建群,给大家发了进度表,英语课代表会从当日内容中节选带读原文。

我的中文导读也开始预热。

1847年,三十岁的梭罗填写了一张调查问卷,这是他的哈佛同学为毕业十周年纪念做的问卷调查。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

我是个校长、家庭教师、测绘员、园丁、农夫、漆工、木匠、苦力、铅笔制造商、玻璃纸制造商、作家,有时还是个劣等诗人。

这份履历,在他的哈佛精英同学里应该是最另类的吧。

毫不夸张的是,这里基本上涵盖了他一生从事过的所有职业。

其中“铅笔制造”这一项,他是可以申请专利的。因为爱读书,他从苏格兰百科全书中得到启发,用巴伐利亚黏土混合石墨,生产出更精细的石墨粉,改进了铅笔芯的质量,并设计出钻机,使铅芯可以直接插入铅笔,而无需切开木条,还制定了铅硬度的等级划分。

所以他不是一个“文科生”哈,相反,他的动手能力非常强,以至于他的朋友说他“总带有点粗俗的乡村野气”。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老师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对他的描绘:

梭罗先生有一副非常合适好使的身板。他身材短小精干,浅色的皮肤,一双炯炯有神的、严肃的蓝眼睛,一副庄重的表情——他晚年还留了一把胡子,颇为适宜。

1841-1843年,梭罗在老师家里住了两年,当门徒,也当园丁。可以想象应该很称职,因为他的植物知识相当惊人,他可以知道哪种花在哪一天开。如果在野外,他从昏睡中醒来,可以通过植物分辨出是几月几日,误差不超过两天。

1845年,他一个人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修建了一间小木屋,独自生活了两年。

设想一下,名校毕业,名师背书,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是不是足够另类?在当时也是如此。但是对他来说却很天然、很适宜,了解他的人完全不会觉得他这是在作,或者做秀,因为,他的思想比他的行为更加与众不同。

1859年,他多次撰文反对美国当时的奴隶制,为此拒绝纳税而不惜坐牢;在家中收容逃亡的奴隶,帮助他们逃往加拿大;组织营救被捕的废奴主义领袖约翰·布朗,当布朗被判绞刑处死时,他发表演讲,为他辩护和呼吁,还到市会堂敲响钟声,举行悼念活动。

所以他也并不是一个“隐士”。

但是,在生活中,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么多的东西。

他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

他从不去教堂,从不参加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不吃肉,不喝酒,不知道香烟的作用;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却从不使用陷阱或猎枪。

他自己选择做一个献身于思想和大自然的单身汉。他没有敛财的天赋,但他宣称自己“最大的本领是需要很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富有。

他后来患了肺结核。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平静地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手稿,1862年,他在自己一生热爱的家乡康科德城去逝,终年仅44岁。

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这本《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最开始并没有引起注意。

但是100多年过去,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

我们先不在这里说为什么。既然决定翻开这本书,就已经准备好跨越这100多年的时差,拂去文化差异的藤蔓,摒弃外界嘈杂的声音,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安静的地点,去安静地与一个高贵的灵魂相遇。

就像梭罗说的: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觉;

以前是一年年过,而今活在每一刹那;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

《瓦尔登湖》,我们来了。

期待你的感悟。

附:关于读书的第一个建议:一定要读序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天共读《瓦尔登湖》|导读1:梭罗是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ej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