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精读体会:《14-以古道御今有-合》

道德经精读体会:《14-以古道御今有-合》

作者: 太平盛世读经典 | 来源:发表于2023-12-07 09:2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同步发布平台“公众号”,ID:太平盛世读经典,文责自负】

  •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 以古道御今有1⃣️:《我们该如何写会议纪要?》
  • 视之不见名曰夷
  1. 夷:这句话理解的难点就在一个夷字,有人这个字错了,夷怎么会是看不见的呢?应该是微,微生物才是古人看不见的存在。东夷、西狄、南蛮、北戎,哪个看不见?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就拿“小姨子”来说,不光看的见,有人还会多看几眼。
  2. 依我看,小姨子的姨,恰好说明了这里是对的,小姨子是妻子的妹妹,是你该看的?该欣赏的?符合道的做法应该是,视而不见,看见就当看不见,心中无波无澜,就像看到了一团空气一样。
  3. 在视觉感官上,道和空气有一定的相似度:1⃣️无处不在;2⃣️视之不见;
  • 听之不闻名曰希,
  1. 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所以这就话的补全一下就是,用耳朵听不见的声音叫做希。
  2. 希:41章中说“大音希声”,把这个和连在一起,意思就明了了,耳朵听得见,听不见的关键在于声音的频率,我们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从分布上来看,用“大音”来指代我们听不见的声音是非常合适的。
  3. 希望:我们用“希”造了这个词,什么叫希望,就是我们渴望我们内心的声音,在未来某个时刻能够照进现实,由虚转实,有无生有。
  4. 宇宙一直在发出声音,超声波传播耗能少,是宇宙传播声音的主要模式,我们想要听到它,需要用心神去感悟,恍惚之间,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光,宇宙的音。
  • 搏之不得名曰微。
  1. 这句话有两个字,需要先理解一下:一个是搏,一个是微。
  2. 搏:我们用什么去搏,用我们的拳头、手、乃至牙齿。以心御身为搏,接近佛经中“眼耳鼻舌身意”中的身。
  3. 微:小而无内,叫做微。小到没有了内部,没有内部结构,也就没有了分别,也就混元一体,无法分割了。
  4. 我们用手可以抓住石头,但很难抓住沙子,沙子会从指缝中溜走。那么如果比沙子还小,小到无法分割的程度,我们怎么用手去抓住它,得到他呢?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1. 三者:“夷”、“希”、“微”三者也,为什么只讲眼,耳,身呢?不是还有鼻子、舌头,皮肤吗?难道是当时的竹简不够了?还是老子偷懒了?我看都不是,我们中华文华讲究事不过三,因为三可生万物,从三个角度阐述一下也就可以了,再多就是累赘了。在古代书是写给看的懂的人看的,不是为了传播科普知识的中小学课本。
  2. 所以在古代,更讲究师门传承,口传心授。为什么要口传心授?原因不外乎:
    • 1⃣️语言的疲乏,无法准确表达,无法言表的那种感觉。闭眼沉思,写下一段,发现偏差错漏之处,比比皆是,弃笔嗟叹,就此作罢;
    • 2⃣️因材施教,根据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反而能够更快的完整的理解师门传承。无所不包的长篇大论,只会给后人制造更多的疑惑,为什么疑惑?徒弟没出现这种问题,圣人手本却言之凿凿。想到这种情况,古圣弃笔嗟叹,就此作罢。
  3. 不可致诘:真理越辩越明,这里并不是说我们悟道过程中,不可以诘问。恰恰相反,悟道是提倡诘问的,诘问到没什么可以争辩的了,那就把他们混为一体吧。
  • 说在最后:
  1. 如果还有不相信的,不如反问一下,我们中华所推崇的,所坚持去悟的道,只有所谓的看不见,听不着,摸不着么?显然不是。
  2. 我们开会的会议纪要,决策不就是这么来的么?大家讨论,讨论到达成一致,然后把条目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份纪要,也就是类似于道的混而为一了。条目无所谓一、二、三、四、五,条目的关键在于内容的不可致诘。
  3. 不可诘问的关键在:1⃣️无可诘问,2⃣️不许诘问;
  4. 有时候,我们要学会搬尊大佛过来,如来方可镇悟空。
  5. 八戒来,悟空追着打,一口一个呆子;
  6. 唐僧来,悟空不爽,如来若来,悟空不敢不爽。
  7. 实在搬不来,也要造个“如来若来”的势。

  • **以古道御今有2⃣️:《怎么才能抓住薛定谔的道》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1. 其上,其下:其,在这里指的是道。其上,道在上面的时候,其下,道在下面的时候。
  2. 皦:通皎,从“皎洁的月光”,我们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洁白,明亮的意思。
  3. 昧:本义是天色即将要放亮的时候,有句话叫“黎明前的黑暗”,这个时候是最黑暗的时刻;
  4. 这句话整体理解就是:抬头观察道,发现高处的道也不明亮,仿佛道应该还在更高处;低头观察道,发现低处的道也不昏暗,仿佛道应该还在更低处。
  5. 换成更容易理解的词句应该是,上穷碧落,不见其首,道在九重天外,下穷黄泉,不见其脚,道在九重地外。可悟道的
  •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1. 绳绳:连绵不绝的意思,联系上句,在这里就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思。
  2. 不可名:“名,可名,非常名可名”,可名的意思是可以去架构它的名位,也就是去定位它。不可名就是不可以被定位。
  3. 复:再次的意思,说明原来也是无物,第一张说,道演化出无,无中生出有,有归寂于无,玄之又玄。
  4. 整句话的意思是:我不停的向上探索道的最高点,找不到;我不停的向下探索道的最低点,也找不到。道啊真的不好从上下去定位它,它好像无处不在,以为可以观察道它,可是它好像又归寂成无了,无法观察了。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1. 无状之状:想要观察道的形状,发现道的形状是没有形状。这让我想到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关系,也是一种关系”。
  2. 象:什么叫象?我认为就是类似于电影特效的“声,光,电”。“夜观天象”,象是用来观的,是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被人感知的叫象。
  3. 无物之象:道不可被上下、左右、前后求索,四面八方,十方世界好像都没有道,道归于无物。
  4. 躲猫猫的道:道就像在和我们躲猫猫一样,不想观察它的时候,它好像无处不在,到处都是它的痕迹,想去观察它的时候,又哪里也找不到,上穷碧落下黄泉,却一无所得。
  5. 既然道在躲猫猫,是薛定谔的道,那么想要观察它就只能用躲猫猫的办法,假装闭着眼睛,其实眼睛开了一条细细的缝,这时候你发现孩子们嘻嘻哈哈的就在你身边转悠着,嬉闹着找下一个藏身的地方。
  6. 惚恍:恍恍惚惚,迷迷糊糊,似醒非醒,似睡非睡,这是观察道的法门。我们好像在观察道,又好像不在观察道,道就会像嬉闹的孩子们一样,围绕在你身边,被你所感受到。
  • 说在最后:

  1. 我们知道,观察道的核心是“惚恍”,是似观非观。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想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我们的下属的情况,也要通过这种方法。
  2. 刻意的去看,去问,得到的信息都是被修饰过的。如果知道领导要来,那么地面绝对的干净的,因为刚被打扫过;工作绝对是刻苦的,因为我让你知道我很辛苦,我很用功,我在奉献。
  3. 很多同事离职后,都要关照某人:“咋两个人关系最铁,我把你作为我的背调人,到时候帮我点好的,正面的哈。”
  4. 我们需要从侧面去了解情况,要不然你得到的都是粉饰过的。不能说你看到的都是假的,但至少你要知道,那是有水分的,不真实的。
  5. 平时的地面,也许不脏,但绝对不会这么发光。
  6. 平时的员工,也许不消极怠工,但绝对不会这么刻苦。

  • **以古道御今有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1. 神龙见首不见尾:虽说不见龙头、龙尾巴。但是用物质世界的观念来看,任何东西都是有头有尾的。从虚拟的事件、感情的观念来看,任何的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所有的情绪也会慢慢消散。
  2. 迎之:之指代道,迎之就是跑到道的前面,想要面对着它,这样就可以看到它的头。
  3. 这句话补的通俗一点就是:“迎之,欲观其首,不见其首”。
  4. 随之:跟在道的后面,想要看到它的尾巴。
  5. 这句话补全就是:“随之,欲观其尾,不见其尾”。
  6. 为什么看不见呢?说明你以为的前头,还不够前,你以为的后头,也不是后头。
  7. 我们需要在时间线上持续的延伸,可是你发现,不管你怎么延伸,永远找不到道的头和尾巴,好像道蔓延在整个时间线上,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道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的。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 古之道:表面是古时候的道,古有远古、有上古,这些所有的道都叫古之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前人总结的经验、规律。
  2. 执古之道:学习掌握前任总结的经验、规律,并准备将它用于实践。
  3. 所谓实践,就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实际上的操作,践行。实践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属于练习的范畴。
  4. 御:管理,驾驭,如何驾驭?通过指令或行为,将自己的意图被他人理解,并实施下去。
  5. 将整句话补的通俗一点就是,“执古道之无,以御今之有。”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说在最后:

  1. 每本书都包含了30年的功力:知识是他人总结整理的经验、经历,我们不需要什么事都自己去亲身经历,也经历不了。写过书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提笔之后只有搁笔的叹息。写书没有那么容易,每本书都包含了作者接近30年的功力,乃至更多。想要自己像虚竹一样,功力大涨,当下唯一的捷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2. 什么是好书:好书的定义就是经典,就是经久不衰,比如我今天分享的《道德经》就是流传几千年的中华瑰宝。
  3.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很多人认为,怎么可能,我完全不懂的书,怎么可能读过就知道它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这里呈现的是你内化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认知,重构的自我解读。
  4. 自我解读:有人担心,万一自己理解偏差了怎么办?好办啊,写出来,写出来就有友友们评论。写出来就可以拿来和其他经典对照,查漏补缺,岂不快哉。
  5.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们一起每年读30本书,最好包含工作相关的书籍10本,你会发现,如鱼得水,欢乐自在。祝大家好运,我们一起成长在这快乐的繁荣盛世。

相关文章

  • 养秀书院院规

    天地有正气,人间有正道。读书为明道,执古以御今。古有古道,品先贤之智;今有今为,行君子之风! 今世多浮华,学者更须...

  • 以御今之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翻译】 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感悟】 这句话的意...

  • 1.朴素辩证法、客观看世界——哲学圣贤老子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后世人学习老子的思想,了解世事道理,是为了古道今用,将古人的哲思不断运用到自己现实的...

  • 道德经(三十五)> 执今之道

    执今之道,以御①今之有②,以知古始。是谓道纪③。 【注释】 ①御:统治、治理 ②有:收获,可引申为事物 ③纪:纲纪...

  • 执今之道,御今之有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道经,十四 三者不可至记,故混而为一。一者,名之道也,可以与之死,可...

  • 道德经学习

    现在流行国学热,大家都认为学习就要学习经典的,今天也跟个风,将学习到的道德经分享给大家 书中有一句以今之道,以御今...

  • 《道德经》讲记——以御今之有

    人因为不能感受能量的存在,我们对生命的了解就自然地会受到限制。 我们说“二”是“能量”,“三”是“...

  • 管理学01

    《道德经》里,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大意是说学习“古之道”,可以治今之事。放在管理学界,就是指管理学大...

  • 历史需要还老子和《道德经》一个清白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但是何为古道呢?又何为道呢?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出国苦县(今河...

  •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整理时间:2019-04-2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精读体会:《14-以古道御今有-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es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