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北山经(一)

北山经(一)

作者: 花露柳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7-27 18:15 被阅读0次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华草。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解析:本段落,不考虑“首曰”,“狐之”只见于《吕氏春秋•分职》。故而,借助《分职》来理解本次经。并且,按其他段落中的里数,在《分职》查找各自提示词,结果如下:

四曰先王(2560)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人(5180)主之所惑者则不然以其智强智以其能强能以其为强为此处人臣之职也(950)处人臣之职而欲无壅塞虽舜不能为武(2670)王之佐五(5230)人武王之于五人者之事无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4400)武王也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通乎君(3570)道则能令智者谋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辩者语矣夫马者伯乐相之造(SD190)父御之贤主乘之一日千里无御相之劳而有其功则知所乘矣今召客(5330)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先王之立功名有(250)似于此使众能与众贤功名大立于世不予佐之者而予其主其主使之也譬之若为宫室必任巧匠奚故曰匠不巧则宫室不善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岂特宫室哉(2870)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功已就不(4600)知规矩绳墨而赏匠巧匠之宫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某王之宫室也此不可不(2080)察也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人(3800)则不能任贤者(5510)则恶之与不肖者议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枣棘之有裘狐之有也食棘之枣衣狐之皮先王固用非其有而己有之(1300)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说以(3050)其财赏而天下皆竞无费乎郼与岐周而天下称大仁称大义通乎用非其有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其府库分人七日(4800)石乞曰患至矣不能分人(550)则焚之毋令人以害我白公又不能九日叶公(5680)入乃发太府之货予(2280)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攻之十有九日而白公死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矣不能为人又不能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若枭之爱其子也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4080)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5000)归于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君者固无任而以职受(3370)任工拙下也赏罚法也君奚事哉若(1680)是则受赏者无德而抵诛者无怨矣人自反而已此治之至也。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其中,多滑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解析:250处,“似”,结合下文,而知“求如之山”,是说得到求之不得的养兵马的地方,也就是所接收的嫪毐封地。所养兵马主要投向韩国边界,用于占韩入楚。还有一部分参与远征,到时候伐楚入楚。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䑏疏,可以辟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䳜,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其中,多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解析:550处,“则”,结合下文,而知“带山”,是说所养兵马带着使命去为秦作战。但两路兵马使命一致,之所以错开,便于调动入楚开战。有驻防的,有野战的,也自成一个军队体系。这是基于占韩三地、按六项举措四个方面所考虑的。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解析:950处,“处人臣之职”,结合下文,而知“谯明之山”,是说借嫪毐作乱而搞掉吕不韦,得以放手养兵马。秦王政十年,吕不韦免相邦,我独揽相权。后来,告吕不韦有谋反之心,他被逼自尽,我成了三公老大。这样,河西太原郡成了我的天下。

,《诗•魏风•伐檀》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兽多麢羊,其鸟多蕃。

解析:1300处,“汤武一日”,结合下文,而知“涿光之山”,是说所养兵马的使用,在于毕其功于一役。这在养兵马之初,就已确定了。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解析:1680处,“是则”,结合下文,而知“虢山”,是说如同灭虢取虞,先占韩,后入楚。对此,我会利用丞相大权,将所养兵马调运到前线、投入到战场。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解析:2080处,“察也”,结合下文,而知“至于虢山之尾”,是说灭韩之前,占有了阳翟。于是先将部分兵马调运到此地。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䪥,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䐆,又可以御百毒。

解析:2280处,“众出”,结合下文,而知“丹熏之山”,是说利用与魏赵起战端之际,建议调兵防御韩国。这样,将大批所养兵调到韩界驻防,又不被人猜疑。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解析:2560处,“用非其有如己有”,结合下文,而知“石者之山”,是说所养兵马调离河西太原郡,去围韩国。进而,采取手段,去劝降韩人,以求得占韩地。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名曰幽鴳,其鸣自呼。

解析:2670处,“王之”,结合下文,而知“边春之山”,是说劝降韩人有了效果。也就是南阳守将归顺,这就撬动了解决韩王安。

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有鸟焉,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名曰白鵁,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解析:2870处,“巧”,结合下文,而知“蔓联之山”,是说如此构成以新郑、阳翟、鄢郢三地为支点的掎角之势。进而,使韩人加入反秦归楚。

又北百八十里,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吒,行则衔其尾,居则蟠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解析:3050处,“其财赏而天下”,结合下文,而知“单张之山”,是说裹挟韩人,一个主张。我入楚,韩人固守,这有助于登楚王位。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

解析:3370处,“任”,结合下文,而知“灌题之山”,是说实际发生与设想的一样,私下主宰了韩人命运。也就是韩国归顺将领、假守腾听令于我。

,《九歌•少司命》曰:“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解析:3570处,“道”,结合下文,而知“潘侯之山”,是说韩人腾擒韩王安而灭韩国。这样,驻防韩国边界兵马乘势进占韩地。

潘侯,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曰:“……越王遂赐文种属卢之剑,种得剑又叹曰:‘南阳之宰而为越王之擒!’自笑曰:‘后百世之末,忠臣必以吾为喻矣。’遂伏剑而死。越王葬种于国之西山,楼船之卒三千余人,造鼎足之羡,或入三峰之下。葬七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解析:3800处,“则”,结合下文,而知“小咸之山”,是说占韩意味反秦归楚进展有一半了。也就是占韩后,转过年就运作入楚。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解析:4080处,“灶”,结合下文,而知“大咸之山”,是说入楚占郢陈,建构跨楚边界四地。这是入楚首要目标,即创建根据地。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翼,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鸤鸠。

解析:4400处,“武”,结合下文,而知“敦薨之山”,是说实现了当初养兵马所愿。这正如诗《鸤鸠》所表达的意思。

鸤鸠,《诗•曹•鸤鸠》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寙,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鱼市】【鱼市】之鱼,食之杀人。

解析:4600处,“知”,结合下文,而知“少咸之山”,是说这条路,成蟜曾走过,有经验教训可吸取。与之相比较,走得更扎实,即先调出兵马,摆开架势,再动武。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䲃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解析:4800处,“石”,结合下文,而知“狱法之山”,是说严格实行分兵。驻防的驻防,野战的野战,顺势投送兵马。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解析:5000处,“归”,结合下文,而知“北岳之山”,是说两路兵马目标一致,即入楚开战。进而,创建根据地,了却幼时心愿。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解析:5180处,“主”,结合下文,而知“浑夕之山”,是说走到这一步,可亮明楚太子身份了。这样,楚国上下也就清楚了,当年熊悍没资格继承王位。故而,民心所向,去心旁,只剩旱。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解析:5230处,“人”,结合下文,而知“北单之山”,是说当初接收嫪毐封地,只为养兵马。正因如此,有了郁郁葱葱的大好形势。

又北百里,曰羆差之山。无草木,多马。

解析:5330处,“者”,结合下文,而知“羆差之山”,是说所差只有一步了。也就是入楚开战。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解析:5510处,“则”,结合下文,而知“北鲜之山”,是说这时候发生荆轲行刺,为入楚提供了良机。也就是我得以堂而皇之去坐镇鄢郢。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解析:5680处,“入乃发”,结合下文,而知“隄山”,是说养兵马于河西太原郡,就如同修堤蓄水。一旦开堤,河水滚滚东流,龙龟俱下!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解析:其一,一二部分经文,有25个段落,亦即分25层意思。

5490与各段落中的里数相差190。此处“父”,为首段提示词。结合下文,而知“单狐之山”,是说孤身一人,只好机灵求生。学会抓机会,不露声色而壮大力量。

其二,本次经专注于武力。考虑举事所需多少兵马,而在自己领地加以培训。这些兵马,在北方求生存下来,不做反秦的作战举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山经(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jb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