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以载道,昼夜星驰——评柳琴戏《八姐传奇》
昨晚于山东剧院观看了大型现代柳琴戏《八姐传奇》。这场戏让我感觉有些不知如何评价,当然这是指剧情与内容方面,演员技艺是照旧完美的。剧情不想赘述,简练一点就是“本剧以山东滕州人称‘八姐’的党员企业家渠秀玲和杏花村干杂海货批发市场共同成长的真是事迹为素材,表述了她及许多像她一样的个体工商业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人生轨迹与人格升华,预借市场成长之奇而讴歌改革开放之功”。
该剧被评为山东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剧目,正能量是足足的。“人都是有了选择才会挑剔”,与前两天看过的两场剧目相比,本剧在内容方面是既优秀又缺乏期待感。正因为它是一场洋溢积极向上的戏剧,所以剧中的矛盾冲突比较和缓,结局不出意料的在想象之中。主角一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很难充分的体现出来,就有一种小打小闹之感,不容易在舞台上表现的内容全都用舞美、旁白来代替叙述,虽然填补了剧情上的空白,但是现实感就疏离了。
昨晚上座率不高,大概只有五成。其中还碰到了研二的众多师哥师姐,他们说是因为有海鸥老师上的一门课,课上老师强烈推荐他们来看这场戏剧。如果去掉师姐们这十几二十人,那么上座率就更低了。我是演出前一天买的票,到剧场时发现竟然没有自助取票机,门口有检票人员将网上购买的门票下发,一共就三张竟然也没有我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该作何语言了,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惠民文化活动怎么还会出现这种组织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工作落不到实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吐槽先到这里吧,说点学术的。
柳琴戏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最早叫作“拉魂腔”,意思是唱腔优美,把人的灵魂都能拉走。大约在200年前,柳琴戏分成了南北两路,南路主要流行于苏皖豫地区,北路主要以山东滕州为中心。北路柳琴戏受柳子戏影响较大,形成了山东的地方特色典型的乡土戏曲,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汇演时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绝大部分都是表现农民、小市民生活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该剧中,演员的台词全是使用鲁南地区的方言,多使用歇后语、谚语等。台词精炼明快,情感表达上也简单直接接地气,表现出该地区土生土长的人民豪爽泼辣的劲头。演唱过程中口语化的衬字、衬词较多,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与本土相结合的特质。
在唱腔方面,柳琴戏的唱腔风格颇类似于梆子,也属于高亢嘹亮的类型。唱腔中本场的女主角在表现自己赶上好时代赚了钱的喜悦心情时,这一唱段还加入了大量花舌,通过花舌的大滑音充分体现其兴奋之情。另外,我还注意到,在部分唱段里的最后会加入一个别具特色的拖腔,类似于撒娇时音调快速的由低到高再到低,这可能与他们的地方语言特点或是说话习惯有关从而进行的借鉴。
在舞美方面,该剧共分为五场,其中四场的开始处安排了舞美充当过渡和旁白。剧中还加入年老的八姐在舞台上与女主角相互呼应,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给人以新鲜感,同时又能在另一方面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安排的十分巧妙。
在伴奏方面,柳琴戏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柳琴伴奏的。柳琴弹奏起来明亮清脆,又不失柔和与温婉,配合着唱腔着实特色突出。该剧中绝大部分的伴奏都是使用拖腔手法。拖腔就是同演员的唱腔同步进行。演员唱到哪儿伴奏就跟到哪儿,而且柳琴的旋律音大部分都与唱腔的旋律音相同。琴音既不能超过演员的嗓音又必须让演员能够清楚地听到伴奏,从而使演员唱起来游刃有余,以便更好地发挥。在演员的乐句与唱段暂歇时,伴奏还要添加过门,又叫做补腔,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还有一种散板或是叫摇板进入的方式,在全剧中使用的不太多,这种比较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
通过这样多种现代题材的排演,为柳琴戏注入了更多生机活力,与灯光舞美等现代技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柳琴戏又被挖掘创新出了更加精彩的剧目与文化内涵,如《墨子》《孔繁森》《山乡锣鼓》等等。衷心感谢一直为柳琴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表演艺术者和幕后人员,也期待着柳琴戏的发展能如“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