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梁漱溟的书《沉思与省悟》,一本不怎么厚的书,我却看了好久,因为我真的不想那么快读完,慢慢地读,慢慢思考,这过程本身就很愉悦,因为里面的好多话语都击中了我;在阅读之余,得知樊登读书会解读过梁漱溟的另外一本书,也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一本书籍,两个小时的解读,真的很触动我。
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孔子的《论语》真的好伟大,以前我也翻阅过论语,全部看下来的感觉就像是名言警句一样,就是你伟大说什么都是名言一样,这是最肤浅的了解,没有仔细研究过孔子,真的无法感受到他那种思想的深度。
樊登说他以前看了一整年的论语,看了好几十个版本,不同的解读,让他对论语有了充分的了解,但当他读这本书的时候说梁漱溟解读的论语还是有很多地方击中了他,确实,好多经典表面风平浪静,但里面却是波浪涛天,看你能不能钻进里面去。
梁漱溟把论语总结成14种态度,如果能够把握好这14种态度,论语的精髓就可以get了。
NO.1:仁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了,什么是仁,却并不是我以前所理解的那样,做一个好人、善良的人、有爱的人。但这本书中给出的解释是,“仁是一切的对”,只要这件事是对的,就符合仁的标准,那什么又是对的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仁,是原来人有的心”,也就是说,仁就是一个人所能够有的最正常的状态。
一个人所能够有的最正常的状态,这就就是仁。“吾欲仁,斯仁至矣”,意思就是说,只要我想仁,仁就来了。仁是最自然的东西,但为什么孔子说好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你说演讲、讲课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当然是自然了,就像是你平时说话那样自然就行了,但就是这样自然的东西,好多人却做不到,内心的紧张、恐惧、害怕让你离自然越来越远。
中庸之道就是仁,做事的时候,找到那份最适中、最自然、最心安的方式,这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仁了。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说一个有仁的人,他能够表达对别人的喜好,他能够真的随喜大家,他能够真的为大家感到高兴,遇到不好的情况,也可以真的表达自己的愤怒的。自然真实表达你的情感,并不是一味地做好事,做善事就以为是仁了。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很多人说做好人吃亏,为什么自己变成一个好人老是让人欺负?就如这句话所言,你不就是想做一个好人嘛,然后你现在已经得到了,你又怨恨什么呢?好多时候我们抱怨,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件事,你真正想要的是你所做的这件事的本身价值。
书还提到,仁是不需要向外“找”的,每天生活在当下,好好地、开心地处理当下的事情就可以了,这是在“仁”的状态;如果什么事都向外“找”,那就脱离了仁的状态了。
能够认真地活在当下就是仁,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未来是命运的事。但我们好多人就不那样做,他们总要折腾一点事来,抄个近道,做点有违背人心的事情,因为这样能够快速改变生活的命运,但你会发现,这样一定会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我们总是在乎命运的好坏,其实命运真的不重要,不管你是贫穷还富有的命,有的人在贫穷中依然快乐,有的人在富有中依然焦虑。“仁者,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意思就是说,一个保持不向外找的状态的人,一个能够永远开心地活在当下,永远行所当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种人是可以长期贫穷的,长期贫穷对他没有影响,他能够高高兴兴地每天过日子,这就是可以久处约;也可以在富裕中快乐,因为能够驾驭这份富裕,开心的生活,这就是长处乐。
这说是所谓的仁者,即可既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纵观现在,好多人不甘于贫穷的生活,通过做一些不仁的事取得富裕成功命运,就算取得了富裕成功的命运,他也不会长处乐,因为他无法驾驭这份成功。因为他永远向外找,永远焦躁不安,永远不活在当下,是难以取得内心的那份安心,那份自然。
NO.2:乐
“乐”是孔子最重要的态度。孔子是一个很快乐的人,每天乐呵呵的。“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思是说孔子在吊丧的一天,就不唱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除了吊丧时,孔子天天唱歌,这足以说明他是个快乐的人。
其实孔子的一生并不足以开心,,因为他没有特别成功,当官不顺,流亡这么多年,还有很多人要他的命,然后困在陈蔡,饿都快饿死了,但孔子依然那么高兴。孔子夸颜回最厉害的是有乐的能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什么才是孔颜之乐呢?
有人说,乐是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但这本书写道: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才乐,这是非常低水平的、低层次的快乐。这种快乐根本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是啊,还记得我第一次考过四级,第一次考过国二、第一次拿到奖学金、、、所有这些快乐的事,就在那一瞬间快乐过,很快你就发现,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而已啦。
当我们成天都在想达到某一个目标,自己才能快乐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学会快乐的能力。这本书告诉我们孔子颜回的快乐是“生机畅达,溢洋则乐”意思是,就是一个人天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他的生命是喜悦的,就算是经历所有的困顿痛苦,但生命还是存在的呀,依然能够体会到此刻当下的一呼一吸所带来的那种快乐。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这是《幸福的方法》这本书提到的,两千年前的孔子都已经给出了答案,这等智慧,真的是认人佩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仁者不忧,忧者不仁”,其实乐与仁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个人本身就拥有快乐,静下心来,专注当下,去掉自己内心中那份私意,快乐会很自然的流露,不需要你向外寻找,快乐就在你心中。
NO.3:讷言敏行
讷言敏行,意思就是少说多做。自从我开始阅读以来,总是夸夸其谈,总喜欢说些别人不知道的观念道理,原理效应什么,就感觉很棒很厉害的样子。其实我真的是错了,多言真的是不好。
这本书告诉我:所谓不仁者,就是对许多事不觉得不安,此种状况成为习惯,就陷于不仁。仁者羞于说好听的话,谩骂的话,不但说出来他便觉得不安,而听此种话的人也觉得不安,实在是直觉麻痹,其心已死了。
意思是,一个人要说话就应该说点正常的话,正常人能接受的话,讲点实实在在的事,不能经常讲那些肉麻的东西,明明是不符合常情的东西,这就会让大家觉得恶心的地方。所以,我真的要改一改我这种多话的习惯了。
“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说话表情特别地谄媚,表情特别丰富,言辞特别地华丽,讲得特别厉害,这种很难达到仁的状态。所以我得改一下自己说话多而感觉良好的习惯,真的是罪过。
人前做不到的事别说,人前说不得的事别做。我得记住这句话,话多的人不讨人喜欢,而讨人厌,这是我在寝室被受攻击的惨痛经历中得出的结论,结合这本书,我真的要痛改前非了。
少说话多做事,就是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的事情,这就是仁的状态。“力行近乎仁”,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低头苦干就接近仁的状态了。
NO.4:看自己
每次我看到书中的好的知识方法,或者在网上听到什么好的课程讲述着一个好道理,都会忍不住要想让某人也看一下,学习一下,一旦我看到什么好的知识,我就老喜欢让别人也去学一下。这并不是因为我想助人为乐,而是因为,我学习了一个东西,我总是会发现这个怎么没做到这一点,那个人怎么没做到那一点。别人的没做到总是会让我有点不甘、不爽。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过去的学者学东西是为自己学的,他学一个东西是为了改变自己,用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的;现在的学者学东西是为别人,他学任何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个探照灯,用这个探照灯不断地照别人,这些人应该学,那些人也应该学,这个时候就会变得痛苦起来。
当为别人而学的时候,你会怀疑学这个东西没什么用,因为别人没有学也比你混得好,比赚的钱多啊,其实这真的不重要,只要你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努力地看自己,看自己就是看当下。
学习本身根本不是什么高尚的事情,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乐趣,就是让你的人生充满好奇心,你会觉得自己知道的事越来越多了,很开心,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好处。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就是君子有任何问题,任何状况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却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指责别人而不改变自己。当我们能够看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的生活会减少很多痛苦与烦恼。
NO.5:看当下
全副精神照顾当下,放在当下,像儿童那样天真烂漫的生活,真者真切,天者天然,无前无后,一心一意,这就是所谓看当下。
NO.6:反宗教
宗教是与看当下的态度是相反的,宗教都是来自于人的情志不安,很多人心中觉得痛苦,就会找到宗教来求得安慰,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私心无限放大,这不是孔子所提倡的态度。所谓的宗教,所谓的信仰确实能够让人有坚定活下来的理由,但这会让我们离活在当下越来越远。
痛苦是自然有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通过宗教来安慰,这是逃避痛苦,我们更应该时刻活在当下,在该痛苦的时候痛苦,该开心的时候开心嘛,这是面对生活的最好状态,这是孔子说的。
NO.7: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就是别瞎猜。生活中好多烦恼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我们喜欢去推理、臆测、按照自己的心情、思维、偏见来推理、臆测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其实真相并不像我们推理、猜测那样,这会让我们对每一个眼神,每个动作都会觉得是针对自己而臆测出让自己烦恼的东西来。
所以,毋意就是告诉我们,在事情没有定论之前,不要调动自己的情绪,调动情绪就意味着你离开“看当下”的状态了。
毋必,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按固定的模式来做。我们要根据事情此时此刻的状态来调整我们当下 的状态和做法。
毋固,就是不要固执己见。
毋我,就是不要以自我我中心。
NO.8:非功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做事是非功利的,他做事不问对社会有没有帮助,对他人有没有帮助,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小人往往是功利的,做任何事情都想着这样做有什么用,有好处有利益才做。
事事追求功利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当下生活的乐趣。当我们用利益引导行为,带来的从来都不会是快乐,而是忍受的痛苦。有这么一个简单的实验:有两组小学学生,都让他们玩拼图游戏,一组每完成一片就给一块钱,另一组就没有。等下课的时候,给钱的那一组立刻就不玩了,而不给钱的那一组还在玩,因为没有利益引诱下的拼图本身就是极大的乐趣啊,而给钱的那组已经失去了这一份乐趣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群小孩在总是跑到一位老人居住的地玩闹,这位老人很是心烦,于是 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对那一群小孩说:谢谢你们来这里玩,为了表达感谢,他给了每个小孩一人两块钱,第二天,那群小孩又来了,老人这次就给了每人一块钱,于是这些小孩就觉得太少了,于是再也不来他家玩了。
我们真的很受功利的诱惑,而忘记事情本身所具有的乐趣,我真得有必要改变一下这样的状态。现如今的生活,所有的东西都与功利扯上了关系,当我们暂时能够抛开这些功利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真正所谓的乐趣。
NO.9:非刑罚
刑赏会摧残人格,诱导恶劣心理,这里阐述得有点深,我不是特别理解。就这样。
NO.10:礼乐
礼乐的教化是一个很高级的教化,就是这个最美好的教化实际上是通过礼乐来完成的。
NO.11:孝悌
如果对最亲近的人、最当下的事情都搞不好,其他的事情就更难说了,所以人的生活,还是应该以孝悌为开端的。
NO.12 and NO.13: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于别人,知错能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NO.14:天命
真正的听天由命,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拼搏的人,
后面的几条触动并不是特别的深,所以简单的解释一下意思就罢了。这本书有好多地方击中了我,让我有所感触,或许会给我带来些改变。真心感谢有这么好的书籍,也感谢有这么好的解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