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皮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皮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者: 落迷迭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20:12 被阅读0次

    此前就说过,一部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或者是歌曲,很多时候,被有些人所喜欢,所记住,可能仅仅是因为某一句话、某一句台词,或者是,某一句歌词。而这本书于我,最先吸引我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对于一个血气方刚斗志昂扬的年轻人而言,这句话写满了我表达不出的热血。

    周五晚上喝醉了酒,醉得一塌糊涂。周六上午缓了一个上午,一边啃着苹果喝着热水一边无奈地承认确实过了那个不屑养生的年纪了。直到头彻底不晕才敢回父母家。 姐姐送了我一本书,《皮囊》。周日下午到晚上一口气读完,谈不上是一本优秀到令人拍案的文学作品,最初给了很高的评分的原因有两个,很主观的两个。

    一是书里的前几个故事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一旦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就很难不去喜欢这本书。 二是一个更主观的原因,我很感谢这本书。让我重新静下了心,沉淀了下来。读书这件事从来没有停过,但是很久没有用一整块时间来读书和思考了。差点弄丢了自己。这一下午和一晚上,让我找回了那个整晚读书写字的时候。

    读完书当天没有写书评,拖到了第二天,而评价也从五星降到了四星甚至三星。

    读完便来豆瓣看书评,发现很大一部分读者跟我有着相同的感受,尤其是苏自由老师的书评《 <皮囊>:从推崇到失望,你只需再看一个故事》,文中一句话让我印象太过深刻:

    初看前三篇,我将这本书推介给两个朋友,并觉得有些许吴念真的味道,并且兼具闽南的地域文化,不可多得。在阅读里,我多次想到一个极好的朋友曾与我说过的一些故事,同样关于那片地域,那些个人与事与小镇,我在这本书的前部分找到了它们,然后消失了。

    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呢,因为感觉他写的就是我。在我看完前几篇的时候,热情洋溢地推荐给了数名好友,但是从《阿小和阿小》开始,每一篇读完便都没有太多的感触和感情了,直到《厚朴》这一篇,仿佛是用尽了所有的情绪。

    印象很深刻,从《阿小和阿小》这一篇开始,几乎每提到一个人物,都是从最初的亲近,到后来自己“有意识地疏远”——因为觉得自己可能会“近墨者黑”,到最后的自己又想去见一见。这个过程可能被我翻译得有些恶毒,但又的的确确是他自己说的“我害怕自己会被传染上”。对香港阿小如是,对文展如是,对厚朴亦如是。每一个他用力描写过的人,他接近过的人,都因为不想与之为伍而远离,而结局最后也不出所料地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他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最后,也总要文艺地、扑朔迷离地、让人似懂非懂地,补一句:

    我知道,他和我这辈子都注定无处安身。(《天才文展》)

    或许,我和厚朴生的是同一种病。(《厚朴》)

    也不知为何,竟然越写越是觉得恶意浓重了起来。如果这本书真的所有故事都是真实的,那么我可能会替那些曾经和作者一起玩耍过的孩子们心酸吧。明明是曾经的玩伴,或同学,明明各自便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明明相处的时候有来有往,却不曾想一朝落到你的笔下,便成了你鲜明的对比。这样想来,最让人心疼的可能还是那个连标题里都被冠上了“天才”二字的文展,读完通篇,再看看标题,“天才”两个字刺得人眼睛痛,很久没见过这样赤裸裸而又无辜的讽刺了。

    我也反思了自己的善变,为何昨天看完给出了五星的分数,到了今天却滑落到了四星甚至三星。

    读书真的是一件代入感很强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布局很是巧妙。从阿太的那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到《母亲的房子》,到《残疾》,再到《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和《我的神明朋友》,几篇充满了真心的文字,把人很自然地带入到了书中,带入到了笔者的角度。于我,也正是这几篇文章大大拉高了这本书的平均分。

    在读完这几篇文章之后,如果不中断,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做了作者,继续读了下去,读完《阿小和阿小》,到了《天才文展》和《厚朴》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开头便猜出个结局了。只是若还沉浸在笔者的角度和角色中的时候,很难去体会到其中的对比和优越感。

    一天之后,再次回味这本书的时候,其实真正打动人的,也只是前面的几篇故事,李敬泽先生的序言,说是这本书的序言,无可厚非。但若是把它当做是前几篇故事的序言,也品不出一丝不和谐。

    这部《皮囊》的品读,那感觉就似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初初翻开,一团热烈的感情扑面而来,暖得人热泪盈眶,却后续乏力,半本之后,愈翻愈快,最后在从真情转化成的文艺腔中草草收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皮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kn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