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去世的消息被各大媒体和网民纷纷转载,以表达对这位百岁老人的哀悼和怀念。
不出意料,从25号下午到晚上,整个朋友圈开始迅速被有关杨绛的信息刷屏。有的简单转发杨绛去世的新闻,有的转发杨绛生前的文章,有的感慨她与钱钟书的爱情,还有的转发杨绛的“经典语录”……一时间,朋友圈的阿猫阿狗都成了“杨绛迷”。
于是,就开始有人讽刺甚至鄙视,他们认为那些晒到朋友圈的人都是在“装逼”,你看他平时都没怎么读书也来标榜,你看他经常满嘴“卧槽”“靠”“妈蛋”的也来凑热闹,你看他不分青红皂白的又开始转鸡汤了……艾玛,这些人也配谈杨绛?于是心里甚是不忿:只有像他们一样受过高等教育,有文学素养的文艺青年才有资格。而且,为了跟这些人区分开,本来也想转发写点感想的,不写了。反而能显示咱的逼格,与众不同。
杨绛,之所以被称为“先生”是因为她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而她的去世能引起这么多人追念和缅怀,正是对她的尊重和致敬,朋友圈的行为便是其中一种表现。但凡在朋友圈表达的人,或多或少对这位老人有“感情”:或听说过她的名字,或读到过她的文章,或有感于她的“语录”。那么,这些人即使文化水平不高、读书少、只是人云亦云,但此刻就是激起了内心的某种情愫,有感而发,并且人畜无害,又有什么关系呢?
突然想到,前几天凡客陈年在某节目说“一百年以后,周杰伦就是垃圾”,被很多人唾骂。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圈子都存在着鄙视链。而其中,文化圈最严重。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他们往往自命清高。
再有,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凸显出的阶级思想,也一时被很多人讨论。我们在指责作者阶级观念严重的同时,却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自己就是这样的存在。
如今,一位老人的去世,再次激起这种鄙视链条,精英意识。其实谁都不比谁低贱,谁也都不比谁高尚。
朋友圈早已不是当初很随性的朋友圈,所有发朋友圈的人都无形中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也生怕别人给自己贴错了标签。于是看似平静的朋友圈,却充满了各种心机。
还记得,母亲节时有人在朋友圈写下祝福母亲的话,被人讽刺“你们的妈妈能看到吗?孝心全在朋友圈了”类似的话。当然这可以理解为善意的提醒,但晒的人真的不比你不晒的人做得差,只是你没看见。
杨绛先生走了,她的世界安静了,我们的世界依旧聒噪。
所以,朋友圈里到底谁在装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