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15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大意】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会谥为文呢?孔子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所以死后被谥为文。”
【一点启示】如果总是自认为比别人高明,容易自满自大。既使有人提出好的建议,也会不屑一顾。向他人请教,会觉得没有面子,这样下去会固执而寡陋。俗话说,固执是一个人低层次的表现,终究会被社会淘汰。聪明而又好学,不耻下问,一个人良好的为学品品德。从自身好学做起,自然互相感应,共同进步。
【浅谈】
(1)古代一个人的谥号为盖棺定论,是很慎重、很大一件事情,谥号为中国文化独有,皇帝也逃不掉谥号的褒贬。亦是中国文化春秋大义、春秋笔法之所在。中国古人,不论皇帝、当官、做人最怕这个谥法,怕死后留下万世骂名,让子孙后代也抬不起头。
(2)这章起记录孔子与学生对当时或以前历史人物评价,也是做学问。
(3)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大夫,谥号文。一个人生前怎样做人做事死后能称得上文?一个人聪明不大好学,甚至地位越高,也自诩懂得很多。越聪明越好学,不仅难得,对他人对自己都不易;不耻下问更难,比不如的自己更虚心请教,以能问于不能,做参考、求证。集思广益,大家的智慧变成我的智慧,才算真正的了不起。
(4)中国人死后称得上“文成”比如王阳明谥号,“文正”比如曾公国藩谥号。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纵横十万里国土,也少有几人有此高规格。这说明谥号的严谨。
(5)中国人做官、做人做事,其目标就是为后人负责,不光是这辈子。古代人其实不希望看到奸臣,亦不希望看到忠臣,那是乱世。最难得的是名臣、大臣,平淡无味中见了不起,见不平凡。
(6)今天人大多没有敬畏心,觉得死了一了百了,那是不可能的。中国人的精神不会死,为往圣継絶学需要我等恢复才对。中国人与西方国家不一样,重历史,讲传承。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才对。
(7)教育孩子更该如此,不是让孩子目光短浅,仅落在待遇、收入上,古代士人绝不会先想这些。而是张载张子厚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