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Y李 幸福双翼学员
坐标 | 古巴哈瓦那
1 “为什么他总是玩游戏?”
在《平衡情绪》第九课,学习了情绪反应模式的形成路径。
一学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不少家长共同的情绪按钮——游戏。
我接触的家长中,不接受甚至讨厌孩子们玩游戏的占大多数。
当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父母就开始焦虑。
当父母发现,孩子们花时间在游戏上,焦虑就会成倍增长,甚至演化成为愤怒。
不务正业、分心、沉迷,这三个词总能和游戏联系到一起。
因为家长的不理解,孩子和家长之间也因为游戏,频繁发生战争。
在父母眼中,看到孩子玩游戏,就会联想到社会新闻或者是别人的亲身案例。
比如玩游戏耽误学习,甚至于会荒废学业,伤害健康的同时,百无益处。
这一系列事情,会让家长觉得喜欢玩游戏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相应的情绪反应是——反感、生气、担忧、害怕。
紧随其后,体现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上,就是唠叨、指责、抱怨和生气。
我表弟就因为玩游戏的事,和小姨多次爆发过激烈冲突。
我小姨,觉得我是家里学历高、有学问的人,经常和我倾诉、倒苦水,问我怎么办。
说实话,我并没有解决办法,因为我不玩、也不懂游戏,更不明白游戏的吸引力在哪里。
你不了解一个东西,又何来解决办法呢?
一开始,我也觉得网游纯属浪费时间。
可是,我和我弟弟聊天时,他给我反馈了很多我不了解的东西,我就决定自己去玩玩,看看网游到底有什么魅力,是什么让这么多人沉迷其中。
于是,从去年开始,我花了半年的时间,玩了四个爆款游戏。
半年时间,我对这些游戏有了基本了解,也试着去了解孩子们喜欢这些游戏的原因。
《平衡情绪》的课程告诉我们,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要转变观念,先有了解,才能谈得上解决问题。
这半年的游戏体验,我发现关于游戏的4个真相,想要分享给每一个关注孩子玩游戏的父母。
2 真相1:不同游戏,满足不同需求
我试玩了四款游戏,算是孩子们之间的爆款:《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奇迹暖暖》和《恋与制作人》。
其中,前两者的受众,男孩子女孩子都有,相对而言,男孩子更多一些。
而第三款穿搭游戏,第四款剧情抽卡游戏,女孩子占比大一些。
其实,对不同游戏的选择,也同时反应出孩子们不同的兴趣,不同的需求,以及喜好。
王者和吃鸡,是那种对战和对成功的向往;
穿搭,是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恋与制作人,是浸入式剧情游戏情节,以及人物刻画的喜欢。
想要了解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至少要清楚,他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王者荣耀》是对战推塔型游戏,分为三对三和五对五模式,来源于名著神话之中的人物,造型美观,每个人的技能不同。
在大人看来花花绿绿的地图中,有需要防御,有需要主动攻击的部分。
这款游戏经过实名认证,能够提供未成年人模式,也就是说,同一账户,每天未成年能够玩的时间有限。
这款游戏不是花钱买装备,而是花钱买皮肤,不同皮肤的价位不同,几十的到上百的都有。
不同皮肤适用于不同人物,所增加的可能是战力,也可能是生命值。
总体来说,不买皮肤,可以玩。
当然,孩子们都以拥有什么样的皮肤为荣,具体可以参考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集卡片的那种感觉。
《和平精英》和《王者荣耀》的相似点是,游戏中需要组队进行对抗。
这两款,都可以和相熟的朋友约好,也能在游戏里随机匹配。
和平精英,可以参考曾经家长们玩过或者听说过的红警,cs。对战式,用武器对抗,走不同地图,剩者为王,简称吃鸡游戏。
花钱的地方是,有人物的装扮。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开启话筒后,可以实时对讲,而匹配的范围很大,很可能遇到其他区的玩家,也就是外国人。
《奇迹暖暖》和《恋与制作人》,这两款的制作相当精美,有故事线,有配音配乐,有评分。
这两款游戏是孩子们独自玩的。
《奇迹暖暖》偏重于给虚拟人物的穿搭,实际中可以参考芭比娃娃换装,只不过想要买配饰,得到一些限定款,需要钱和运气的双向加成。
而《恋与制作人》,是围绕着不同人物而进行的剧情故事,其中选项的不同,会影响后续的进展。
所谓抽卡游戏,运气加成的同时,可以通过购买钻石进行。
总体来说,这两款游戏,需要钱的支持。
总之,不同游戏,是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的,符合需求的东西,自然是更能吸引孩子啦!
3 真相2:玩游戏,需要各项能力
我玩游戏的过程里,发现玩游戏并不是你玩就一定能玩好的。
而玩的好的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
强调这一点在于,玩游戏玩的好的人,身上一定有闪光点。
能力1:团队精神
在王者和吃鸡中,团队配合的重要性是很突出的。
想要赢,要有团队意识,当然不排除个人能力超强,一个人带起整个团队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对团体意识很是考察。
王者中,从挑选人物这一步就开始考察团队精神了。
最好的搭配,能让总体战力提升,技能互相辅助。
对不了解的家长来说,可能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会因为游戏结果,或者游戏操作和别人吵起来?
也不清楚,孩子们有时候无意吐露出,对其中某个人操作的感叹。
而这些情绪的来源,都出自于团队配合。
没有团队意识的人,可能在队友需要求助的时候一意孤行,也可能因为听不进队友的警告,而以游戏中掉血或者团灭为结果。
而团队意识强的孩子,懂得配合,明白齐心协力的重要。
到底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除了考察个人的游戏操作实力,团队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下次,孩子玩游戏,家长们可以试着观摩,看看孩子和队友之间的沟通方式,看看孩子们彼此之间的配合。
也许游戏原理你不懂,但是沟通的过程以及队友协作,还是能够看出来的。
能力2:领导力和总体把控能力
虽然是随机匹配,但还是有孩子因为有领导力,而能够带领整个团队胜利。
对地图的整体把控,对危险区域盲区的观察,对进攻路径的判断,等等,有的人就拥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有的时候两两对抗,会出现神兵天降,或者突袭而来的那种紧张时刻,而往往这时候,不是某个人技能突出,个人能力强,就是玩的过程里,某个玩家的领导力突出。
如何布局,如何布防,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技能突袭,这些都是能力。
有时候,孩子们的能力和表现,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能力3:审美能力
就装扮类游戏来说,配色、风格、画面的整体审美,这些都影响了最后的评分。
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以及对服装配饰的搭配能力,都可以在装扮类游戏里体现出来。
能力4:文字阅读及信息提取能力
王者荣耀每一个人物的特点,以及相对应能力的解释,都会清清楚楚展现给玩家。
为什么有的人看过却不记得,有的人没有耐心不愿意看,而有的人就能看过后牢牢记住,并且提取要点,最大化根据情况灵活采用不同技能。
而在《恋与制作人》这个游戏里,所体现出的,是孩子们对剧情的理解,以及对接下来故事情节的一些设想以及判断。
能力5:外语能力
这个能力,主要体现在吃鸡游戏上。
吃鸡过程里,我遇见过不同国家的玩家,还有的孩子直接去境外服务器玩。
有的孩子语言能力突出,用英语沟通零障碍。
通过上面五个方面,想告诉家长的是:孩子们在游戏过程里,其实发挥并且锻炼了不同的能力,而并非我们所想的那种,漫无目的的沉溺。
而我们首先得有这个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然后再陪孩子从游戏里走出来。
4真相3:孩子为什么玩游戏?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不少孩子们沟通过,也从我自己的体验中,拿到一些直接的体会。
原因1:社交的一部分
家长们可能想象不到,孩子们的共同话题中,王者荣耀相关高居榜首。
我见过他们讨论技能,相约看网络直播,也见过有的孩子想要融入新集体,就从打一把游戏开始。
有的时候,孩子选择这个游戏的理由之一,可能是想要和同学以及小伙伴们有共同话题。
大家都在说这个,而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不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就少了和大家的共同话题。
家长们也可能有这种感觉,当孩子因为玩游戏而兴致盎然的时候,你随口问一句:“玩什么?好玩吗?”孩子就会很不耐烦地说一句:“你又不懂!”
同样的道理,大家都玩,孩子们自然也会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靠近集体。
对于孩子们来说,被集体拒绝、排除在外的感觉,是非常糟糕的。
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价值感、归属感,进而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原因2:解压
现实中,烦恼各种各样,烦恼并不会因为年龄小而远离孩子。
畅快淋漓打一把游戏,如果能够拿到一个好的结果,就更好了。
其实这种感觉,和家长们看几集电视剧,吃一顿好吃的,是差不多的。
而游戏,有画面,有音效,占据了听觉和视觉,全身心投入,就会忘记烦恼。
不得不说的是,某些时候遇到好的队友,好好玩一把游戏,情绪的流转会很快。
有的时候,不要总是觉得小小年纪愁什么愁,他们也会有学业上,交友中等等烦恼。
原因3:收获认同和成就感
学校里,通常以成绩以及才华来标榜孩子。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第一名,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才艺。
现实的压力,学习成绩的落差,让不少孩子在现实里是自卑、沉默,或者没有上进心甚至于放弃自我的。
可是在游戏世界里,大多数孩子都是格外放松的状态。
没有人看你的长相,没有人会看你的学习成绩,很可能孩子的一次漂亮操作,就能收获比现实中多出几倍几十倍的成就感。
在彼此不相识的游戏中,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而在虚拟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做自己,自己做决定。
没有大人们的催逼干涉和压力,拥有着相对而言很大的自主权。
人一旦收获体验过成就感,就会产生信心。
只是说,有的孩子只能在游戏里获得自信心,而有的孩子能从游戏的成功里带出一部分自信心到现实中来。
而相对来说,在游戏中取得认同感和成就感,比在现实里获得认同要容易。
原因4:挫败感很低
游戏打不好,总是掉血,这些和现实里的挫折比,相对而言都可以忽略。
一次不成功大不了再来一次,这次丢了命,我还能再来一次。
而现实里的挫败要残酷得多,这个知识点没掌握,更高一层的知识点也不理解,到这个单元结束,可能都是云里雾里的状态。
这一课学不好,这一年名次提不上来,因为成绩不好被家长和老师骂,这些都在增加挫败感,降低自信心。
现实中的时间是不能回溯、重启的,所以有的时候,孩子们更喜欢游戏里体会那种“再来一次”的感觉。
5 真相4:伤害还是共赢,由父母决定
关于游戏的好坏,一直都存在着比较多的分歧。
分歧1:游戏时间VS现实时间
在游戏里,或者说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里,时间过得很快。
家长们在一边焦躁的观察孩子半个小时,很可能游戏里,孩子们刚结束一场。
这种带着兴奋的游戏时间是飞快的,而乘胜追击或者卷土重来的念头,让孩子们舍不得放下手机。
在他眼里,他只玩了一局,根本不过瘾。
而在父母眼里,孩子都打了半个小时游戏,耽误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了,很可能要晚睡,或者浪费大好的学习时光。
对时间的衡量和感觉不同,自然会产生分歧。
分歧2:游戏意义的不同
家长觉得,孩子们是在玩物丧志。
孩子们却觉得,游戏最大程度放松了自己。
家长们心里觉得,这个时间干点别的更有意义。
而孩子们觉得,我只不过是打了一盘游戏而已。
思考高度和意义不同,自然会发生摩擦。
分歧3:游戏到底是好是坏?
家长觉得,游戏耽误时间,花费金钱,损害视力,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却觉得,他通过游戏收获了友谊,信心,以及成就感,并且释放了压力。
一个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一个当作至关重要的陪伴放松手段,彼此间的不认同,加深分歧。
但体验了半年游戏之后,我发现:游戏本身是客观的。
但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状态不同,就会把游戏变成增加亲子关系的工具,或者变成伤害彼此关系的武器。
我见过每周抽时间,陪孩子打几局游戏的爸爸妈妈,孩子精妙的操作,他们会适时夸奖。
也借着游戏这个共同话题,发展出更多亲子话题,逐步过渡到其他话题的讨论中。
当孩子从游戏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的过程,是有家长参与和认可时,孩子心门打开,家长给到的意见和想法,往往也容易被孩子听进去。
就像我们课程中说的:亲情联结是第一位的,良好的亲情联结,也是解决孩子游戏沉迷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
当然,我见过更多的是跟我小姨一样,总是因为孩子玩手机而担心、焦虑、愤怒的家长。
家长对孩子完全不理解、不接纳时,摔手机、大打出手等,都是家常便饭。
对孩子来说,你越制止,我越反抗,手机摔坏,我还能攒钱或者借钱再买一个。
家长的压制和粗暴,往往演变成让孩子越来越逆反的助推力。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在压力之下,不玩游戏了,但游戏也会成为亲子之间,翻不过去的旧账。
同样的事件,因为不同的看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对孩子玩游戏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结合我自己玩游戏的过程,以及和不同年龄孩子的接触,我现在面对游戏的态度是这样的:
♥游戏能让孩子放松,打游戏的过程里,孩子总体来说是快乐的。
♥把握好时间和度,掌控全局但是不过度干涉,游戏就不会产生太多负面影响。
♥我可以给出一定支持,但是不能放纵,我不会过度担心,心态整体平稳,如果和孩子一起打游戏,我也能收获快乐。
♥我需要让孩子知道凡事有度,同时让他感受到我的配合,从而让他清楚能够打游戏,并且我不干涉。
♥以上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彼此的配合上,我们是一个队伍,要有团队意识。
最后,想说的是:想要解决孩子玩游戏的问题,首先得聚焦自我,问问自己——我真的了解孩子吗?我真的了解游戏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从了解游戏的4个真相开始,作出第一步的尝试和行动吧!
关于我们
幸福双翼专注专业系统家庭教育知识传播,致力于陪伴和支持千万中国家庭迈向幸福。
图片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