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最终还是要回到古文上来。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发扬几千年,作为中国人从古文中汲取养分更加得天独厚。
当然,不能否认别的文化,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接触不同的文化,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认知这个世界。只是说,一旦钻进中国古文里,获得一二真知,便如同身处于沧海中的一粟,竭尽所能也望不到边了。
我们从孩童时代的启蒙,小学中学一路走来接触了很多古文,大多朗朗上口,易于知晓道理。但要真正钻研进去,却是深不可测的。我一直都不敢去尝试。
近些年试着读了《论语》,带注释版本的,感觉非常美妙。我们现代人所困惑的想法, 两千五百多年前古人都已经遇到过了,也解开了谜团。后来又读了《了凡四训》、《素书》、《传习录》,渐入佳境,时有感悟。
今天读到《传习录》“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心要通透洞明,不要为物所累,方为真知。圣人之心如明镜,无物不照。就如同武侠小说里面的内功至纯至深者,就无所谓什么武功招数和门派兵器了。就是身边最普通的树叶、砂石也都能化为最凌厉的兵器破解来犯大敌。
知行均是本体,不能将其分开成两个事物。如同圣人尧舜亲民治国,知和行是同一而行的,无法分辨先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果真正懂得的道理,就一定能做到。否则就不算真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