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去参加了一个亲子教育沙龙活动,活动中一位16岁男孩的妈妈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突然情绪有些失控。她一边哭泣着一边说道:“我家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非常听话非常乖,成绩一直班级前几名,一直是我的骄傲,可是到了高中,他不喜欢学习了,行为叛逆,成绩一落千丈,他的反差让我崩溃,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我希望来向大家请教下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转变,我怎么都想不明白。”这绝对不是一个个案,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都经历过孩子的突变,家长手足无措,失望无助。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孩子真的是突然变得叛逆和不听话了吗?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孩子不乖、不懂事、不理解大人。但我们很少能够意识到,孩子的行为也许只是对父母心理控制的一种抵抗行为。孩子小的时候就是一只羽翼未丰满的小鸟,飞不高飞不远,在这个时候,我们经常采用压力、手段、工具来让这只鸟做出和我们心愿一致的行为。但是,这种教养方式的问题是,孩子表面的“听话”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被迫做出的,孩子内心逐渐积累了不满甚至怨恨。当有一天,小鸟的翅膀硬了,孩子发现自己有力量去反抗了,他们就会选择破坏性的方式,让父母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对孩子行为的反应就是“控制”,会造成自己与孩子两种力量的对抗,结果是互相排斥,渐行渐远。
在职场中,这种现象也经常出现。之前听到过一个分享:一位区域销售经理到职时,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拿到的第一本公司资料《公司员工手册》,其中主要内容是:职员道德行为训条22项;出差须知18项;业绩考核规范5大项40余小项;岗位职责28项。第二天,这位经理就没有来上班了,问其原因,他说,这不像进一家公司上班,好像进了监狱一样。监狱管理的特点就是控制和约束。所以,正常人谁都不愿意去监狱的。那么,哪个正常人愿意在企业被控制呢?事实上,我们看到太多的管理者就是在用控制思维进行管理,也许可以达成一次的成果,但无法使其产生持续的改变。
管理者运用控制的手段是希望有效率、对结果有保障。但这种方式让结果有了保障的同时,却忽略了下属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喜欢依赖于用控制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呢?因为控制会让人上瘾,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曾经心理学家想研究一下,人在工作了一天之后,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家想一下,我们每天早上九点钟上班的时候,当电脑一打开以后情绪状态是不是往下走的?而到了下班之前情绪是不是又开始往上走了?所以人每天的情绪状态,基本上是呈现出一个U型的状态。
于是心理学家就想进一步研究,当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变长以后会发生些什么不同?于是抓了两只猴子来做实验:
心理学家把这两只猴子,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面。把它们的手绑在铁笼上,每天早上9点钟准时对这两只猴子进行不间断的电击,一直电到下午五点半准时下班,恰好模拟我们平常上班的状态。那两只猴就这么从每天早晨9点钟开始被电,断断续续的被电到下午5点半。就这样持续电了两天以后,两只猴子突然发现了一个规律。因为在它们的眼前出现了一盏红色的灯,当它们看到眼前那盏红色的灯一亮,就知道电要来了。猴子心想太好了,只要盯着灯看就行了,灯一亮就能做好被电了的准备。但这还是改变不了被电的命运,但也比过去好多了,起码知道什么时候被电了。
于是就这样又过去了两天,两只猴子又发现了一个规律。因为其中有一只猴子,它发现在它的手边出现了一个按钮。它无意的碰了一下这个按钮,发现只要灯一亮一碰按钮电就没有了!那能触碰到按钮的猴子心想太好了,终于可以控制这一切的发生了。只要盯着灯看就行了,灯一亮电就没了。但是两只猴子当中,只有一只猴子的手上有按钮。我们把有按钮的猴子称之为“控制猴”,另外一只只能等着被电的猴子,我们就称之为“伙伴猴”。我们看到了这两只猴子的关系。
这个实验一直持续到其中有一只猴子死掉才完结,大家觉得是哪一只猴子死掉了呢?答案是“控制猴”。因为它的压力太大了,只要灯一亮就要赶快按按钮。这口气还没喘过来,灯又亮了又得赶快按。但是总有疲惫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看到灯亮,就没有来得及按按钮就会被电。被电完以后它还会产生深深的自责,说下次再也不可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压力特别大。
我们再看看伙伴猴是什么状态。请问它的眼睛每天需要看着哪里?它想看哪就看哪,有时还会动不动看一下控制猴:”唉,注意看着灯!“这时伙伴猴反而还有了监控权,所以先死的是压力很大的控制猴。当控制猴死了以后,心理学家又关进来一只新的猴子,把过去是伙伴猴的猴子,调过来做控制猴。就这样又过去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过去是伙伴猴现在是控制猴的猴子也死掉了。
所以结论就是,控制猴必死无疑!
现在如果只给你一个二选一的机会,请问你更想选择做哪只猴子?控制猴还是伙伴猴呢?我们看看很多企业的高管团队会怎么选。经过真实测试的结果是很惊人的,有75%以上的高管竟然同时选择了控制猴。于是就有人问他们为什么选控制猴呢?他们说:“那当然要选控制猴了,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人天生都是有向外掌控的欲望的。王小波曾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当人们发现无法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时,就开始把压力向他人转移。而这份控制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掩饰,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自信、不独立和不满足,试图用处理别人的问题来回避自己的问题。当一个人不能够做到自我欣赏、自我激励和自我认可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匮乏的。于是这种匮乏就会让我们向外表现出控制的行为,因为需要去掩饰自己内心的匮乏,从而我们就会对控制产生强大的依赖,但是控制也恰是今天领导者在彰显人格魅力时遇到的最大障碍。当我们可以放下一些控制的时候,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才能够真正彰显出来。
今天的时代越来越重视个人的感受,绝对的权利控制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从过去的传统型控制管理模式转变为今天的教练型影响管理模式,实现“思维”上的突破。
我们看看这位陈序老师是如何说的
放弃控制,才能拥有掌控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