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这几星期在几个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多次看到了“共享充电宝”这一个商业模式的兴起,不禁发了条朋友圈感叹,小A刚上大学也想过要是有更好的外出充电方案该多好,今年“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就悄然出现了。
当时小A的考虑是,现在的充电宝,轻便的容量太低,冲一两次就没电了,得找排插充电。而20000mh的太笨重了,放在包里增加负担。
现在快充技术普及了,手机大概冲十几分钟就可以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电。
要是外出有更方便的充电方案该多好啊?
而且小A注意到,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提供的免费充电桩前,总是人满为患。
小A的朋友圈因为这个却炸开了锅。大部分评论的小伙伴都是质疑:
市场前景不大,体量太小。
无线充电技术都有了,以后我们不需要充电宝了。
人人都有充电宝,共享充电宝没前景呢!
这个行业有问题。
小部分的小伙伴没有听过共享充电宝的概念。
不过当小A听到共享充电宝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又惊讶又奇怪的,惊讶于小A之前有过类似的想法,奇怪在于这种行业真的能赚钱吗?
不过有了之前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先例,小A对共享充电宝是持中立态度的。
于是小A决定去寻找答案。
不同于汽车、单车等高额大件物品,充电宝百元内就可买到,基本人手一个。但由于携带不便、电量不足等原因,很多时候充电宝无法随时随地使用,但人们对电的需求是随时随地。当遍地都是充电宝时,人们可能就不会再携带,消费习惯就发生了改变。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表示: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叠加,耗电速度愈来愈快,随时随地充电成为了刚性需求,而同时,共享的理念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手机共享充电的小电是在这两个核心条件成熟后应运而生的。本轮融资完成后,小电将正式开展城市扩张计划。
另外,由于用户基数的原因,在推广共享充电宝时显然获客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有超过8亿的智能用户,用户在家以外的地点给手机充电的次数多达1亿多次。Hi电创始人刘文源解释道:“相比共享单车,使用充电宝的用户基数更大。且充电宝也已成为强刚需,容易快速规模化复制。”
据来电科技后台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区域充电宝一个月租借次数为2.5万次,且租量正以每月30%的速度提升。按 2000台的数量计算,每台每天被借的频率达25次。资本注入后,网点在增加,所有数字都在快递提升。
当租赁机器占据了可观的流量入口、同时拥有足够强的网络,餐厅、商场、机场、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场景。按照每个城市100万台充电宝的需求,全国主要城市至少需要2000万台。如果按充一次或者充一小时1元来计算,百亿级的市场不在话下。
而且2017年,当资本巨头纷纷入驻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已经接近资金饱和的时候。资本悄悄将手伸向了共享充电宝。
从共享充电宝的插曲,让小A陷入思考?
为什么大家面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去否定,而不是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
换句话说,是什么囚禁了我们的思维?
小A想到了三点。
一、权威意识的束缚
二、个人现存知识体系的束缚
三、信息的不对称
权威意识的束缚
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有各种奇思妙想,看到每一个新的东西都会有尝试的想法,随时随地都能想出许多新奇的点子。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我们的思维越来越狭窄,当你小时候问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大人们会回答,因为它本来就是蓝的。或者干脆说,别问这么愚蠢的问题。
当你对长辈的回答产生疑惑的时候,他们会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是过来人,你要听我的。”“我是你爸,你要听我的。”去回答。
于是我们越来越变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接受长辈灌输的知识。
上学之后,老师会以尊上的姿态去传授知识,虽然没有很直白的说,但是大部分老师的潜台词里都会有“我是老师,你要听我的。”
这是一种权威意识的表现,在我们接受这种权威意识的潜移默化之后,在我们心里会种下权威意识的种子。
当一个与我们世界观价值观不一样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心底的权威意识会操纵大脑,潜意识的觉得新出现的东西是不对的。
只有当一个新的东西被自己信服的新“权威”说出来的时候;或者通过语言的艺术,绕开了我们的潜意识,达到说服的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同学和我们说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共享充电宝的行业有各种问题。
而当共享充电宝是由一个“权威”的媒体说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它是可行的。
个人知识体系的束缚
我们还小的时候,接触的专业知识很少,知识体系还不完善。那个时候我们的思维是非常开阔的。
一个圆,在我们眼里可以是太阳,可以是车轮,可以是盘子,可以是……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知识体系逐渐完善,更加系统更加牢固。神经元之间的连线也更为单一。
当一个车辆工程的大学生再去看一个圆,可能只是轮胎、方向盘。
当一个厨师去看一个圆,可能只是一个盘子,一口锅。
当新出现的一个东西不存在于我们原来的知识体系。
我们心中理所当然的会认为它不存在,或者不可能。
信息的不对称
当一个新的东西出现,我们在抗拒的时候,觉得不可能的时候。
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对这个新的东西缺乏了解。
我们获取的关于那个东西的信息,和发布那个新东西的人获取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当我们听到共享充电宝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对这个行业的信息可能只来源于字面上的理解,或者用自己的现有的经验,去理解这个新的关键词。
所以这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小A的票圈会出现许多的质疑。
因为小A票圈的朋友们脑海中对“共享充电宝”的相关信息,知道的很少。
而投资人、创业者,是经过详细周密的市场调查,得出的结论。他们对“共享充电宝”这一概念做过深入的研究。
得到的结果必然会不同。
如何避免呢?
在遇到一个新的事物之后,可不可以试着先不要下定论?
先试着去了解那个新的事物,研究那个新的事物。
而不是凭借着主观的感受,自身的经验去判断。
这样或许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尴尬。
一起共勉吧。
小A中午临时起意写了这篇文章,所以《必然》的第二个书评没有来的及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