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无法和他人建立相对健康的联结,愿意信任自己和他人的人成了稀有群体。
更多的人做事情永远都在以防万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拿来防御他人。不是说不需要考虑万一,而是不要只盯着万一,因为这样失去的将是大部分美好的事物,比如他人对你的信任。
因为自己内心不自信、不信任他人,从而把所有人在心里想象成不值得信任的人,然后再带着防备去和他人相处。
这样的人可不在少数。那么这种过度的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欲望是从何而来的呢?
01 被忽视带来的伤害
《亲密而独立》中提到了一项研究,其对象是具有联结障碍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孩子会通过观察母亲的反应来决定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当母亲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露出微笑,这表明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关注和爱;
当母亲把目光移开时,孩子的表情开始变得呆滞。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受到冷漠和忽视后的自然(本能)反应。
对于时常受到忽视的孩子来说,如果突然有人去抚摸他们,他们会感到不适、不自在,因为他们无法和人产生联结的共鸣,也无法给予他人联结上的回应。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成年人都无法适应亲密关系,很多影视剧中也会塑造这样的角色,人们为了在亲密关系中保留完整的自我,而把自己变成一个工作狂、或是不断在这段关系中制造问题,使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或者把职场上的公事公办误会成别人在针对他们,于是对那些假想敌做出一些他们认为合情合理地“回击”。
其实这并非出自他们的本意,而是他们无法给予这段关系一个相对健康的回应。他们唯一会的方式就是保持冷漠,以避免像儿时一样,被人忽视。
02 试图建立联结等于被伤害
童年的伤害来自于当他们试着去和母亲(或是其他原生家庭中的权力主导者)建立联结时,被无情地漠视、拒绝。
这种伤害破坏了他们原本的信任系统,他们将“建立联结”与“被忽视”、“被抛弃”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并在潜意识里默认了这样的因果关系。
能够与他人建立一段关系,本来就是需要信任作为基础的,信任是一种基本能力。缺少这种能力的人,别说亲密关系了,就连半熟或是朋友关系都很难建立。
因为童年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令他们认为信任他人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信任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而由于他们需要开启自我保护机制,所以他们会提前对潜在的伤害进行防御演习,于是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即把童年时期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反映在和他人的相处中。这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是不自知的。
也许在你童年时期,父母的某些行为(比如忽视)确实对你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使你无法信任他人,但是你也需要了解你是有机会调整方向、重塑自我的。
03 最初被家庭成员所伤害,不能说明所有人都会给你带来同样的伤害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同的,而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又是唯一的。
这意味着人们都努力地在自己成长的环境中一边和父母尽可能地建立联结,一边又需要在这段关系中建立一些自我保护机制。
但是父母没能与你建立良好的联结,不代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也不愿意和你建立联结。
由于联结障碍所导致的信任能力的缺失,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拾对他人及自己的信任。
实际上在与他人相处时,人们开启的过度自我保护机制,一方面应对的是自己内心对于童年伤害的恐惧。他们害怕那种被忽视、极度不安全的感觉和情绪再次将他们吞噬。
另一方面,他们也害怕自己对其他人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被忽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重要。他们其实是不相信自己是能够被信任的。
04 试着去信任,从现在开始
在和之前的老同事叙旧时,她曾经说自己希望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去过,当然这句话盛行了很多年,它足以起到让我们活在当下的警示作用。
那么在对待人际关系时,如果你欠缺信任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那就就可以提醒自己,把每一段全新的关系都当作是你唯一的人际关系。
这样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是不是就能提醒自己“你可以试着去信任他人”呢?
当作全新的关系去建立联结,还有个好处就是,对方不了解你的前提下,那些不自信就不容易钻空子。你需要告诉自己“你值得被信任”。
想要拥有信任的能力,也需要多加练习。而这篇短文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意识到:
① 最初无法建立的联结,不是永久性的。和某个人没能建立联结,也不意味着和所有人都无法建立联结。
② 被忽视、被伤害、不被信任,是未能建立联结所导致的问题,而不是你不值得他人去关注、去重视、去信任。
③ 自信和信任其实是相互的,当你意识到你是值得被信任的,你就会愿意相信他人对你的那份信任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很多时候你对他人的看法不同了,你与他人相处起来,感受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客观上来说,有些人值得信任,有些人不值得信任,这很正常。但是如果这些看法都是主观臆断引起的偏见,那就势必会导致你在人际相处中做出很多不合时宜的反应。
如果你对文中引用的那项研究、或是对联结障碍这一问题感兴趣,推荐这本《亲密而独立》给你。
注:以上,只是对无法和他人建立健康联结这种现象的阐释,并不是针对某一种关系,请勿在溯源问题后过度剖析原生家庭之痛。
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原生家庭的影子,我们通过文字让大家意识到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是为了让我们理性看待事实。
这样才有机会去重塑自我,而不是抓着问题根源不放,还望客观看待信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信任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