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八爷。
放弃500万年薪,跟着马云拿500块月薪。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蔡崇信加入阿里的那段故事。
1999年,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蔡崇信,在知名的投资机构工作,年薪超过500万。但只见了马云第二面,他就主动提出要加入阿里。

当时,马云和蔡崇信、蔡崇信的太太正在西湖上划船。听到这提议,他太太觉得他疯了,马云也惊了,连连劝他“再想想”……
不过,这些都没阻止蔡崇信加入阿里的决心,很快他就成了阿里的CFO(首席财务官)。
因为有超强的法律和财务背景,蔡崇信算是带马爸爸和他的十八罗汉,从“三无草根”成了“正规军”:
注册公司、讲股份分权益、设计各种合同、建立公司制度……
连着十八罗汉,也是因为他设计了18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让大家签字画押的。
一次马云感叹,最想感谢四个人,其中一个,就是蔡崇信。
这份感谢,也充分体现在了“分钱”上——之前蔡崇信就是除马云外,阿里第二大个人股东;19年,蔡崇信身家估算大概是113亿美元,也是财富神话了!

大佬的故事,确实传奇,但光看热闹,总觉得离我们普通人挺远的。
不过,我最近看了一段他本人的采访,发现了个更立体的视角——甚至我觉得,他说的方法,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用起来。
有学生就提问过他,当年为什么敢冒险?蔡崇信是这样回答的:
“当时是冲动决定,没有经过什么周密的风险收益计算。
现在回头想想,其实,我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在座的也一样,我们是很幸运的一群。耶鲁法学院的学位是这世上少见的珍宝,在政府和商业世界里都很稀缺。
换句话说,我们去冒险,风险收益是不对称的,下行风险很小,上行收益可能很大。说到底,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还是可以再回头去干税务律师或者做投资。
很幸运,阿里巴巴成功了。”
翻译一下,就是干成了,收益超乎想象;干不成,也不过损失半年薪水,对他人生没啥影响。
凭他自己的本事,再找的工作不会比现在差。甚至因为这段独特的经历,还能给下份工作添砖加瓦。

听了这个答案,我也很有感触,因为我也做过类似的“不对称”选择。
2014年初,我辞了一份某银行总行的工作,换了城市,决定加入简七的创业项目。这个决定,差不多也就思考了1个小时。
感性来说,我们都觉得“普通人理财”这事,很有意义,人生有热情的方向,挺难得;
但理性来说,我也做了个分析。
虽然当时的我们,确实也没“赚钱思路”,最初不过是一伙志同道合者一起为爱发电,但是我:
1)一直以来的储蓄习惯,让我能在没收入的状况下也能正常生活一年以上;
2)我觉得原来的工作,可替代性很高,也希望去做更能锻炼自己、更有挑战的工作。哪怕我们失败了,这也是宝贵的经验。
(以上两条,也就是所谓的“下行风险”很小)
3)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一条,就是所谓的“上行收益”很大)
回想了一下,谁的生活不是一串接一串的不确定?想要潇洒做选择,我会习惯性捕捉这样的机会:
1.有胜率,可能会有高回报:这件事,我凭感觉,更想怎么做?
“让自己爽”,本来就是一种超常发挥的原动力,有没有!
2.无死率:如果这么选,最差的情况,我能承受吗?会给我致命的打击吗?
尽量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狼狈,是我个人的原则。
只要第二个答案,不是无法承受,我就更愿意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热情。

再多想一步。
我们通常都对“赚大钱”很感兴趣,但不得不承认,赚大钱不仅要靠实力,还得有好运气。
那什么是运气呢?
从概率上来说,所谓极好的运气,就是小概率事件成真了。世界上大多数事情,概率是对称的,也就是高收益,往往都伴随了高损失。
但生活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对称选择”。多做这样的选择,确实能增加我们的好运气。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理论,但换上这个思维,我发现很多生活中的选择,就会不同。
除了前面的工作选择,再说说投资理财。
比如,我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容易为别人口里的“好机会”而冲动。
投资少了是赌,因为本金小,赚得绝对收益也不多;投资多了呢,就成了有“死率”的事,一旦亏损风险不可控;
再比如,为什么分配好资金后,我会更喜欢去琢磨自己的投资逻辑,边完善边增加一些高风险。因为这是在做“有胜率,可能高回报”的事。
💖本文首发简七读财(ID:jane7ducai),每天一个理财小知识,让理财更简单,人生更自由。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