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困惑,就是孩子怎么那么喜欢把手指放进嘴里,这个需要制止吗?会不会长大以后也一直这样。
我们慢慢来说。
对刚出生的婴儿,他会经历一个时期,就是他身体器官中,只有口腔是最先发育好的,所以他会用口腔来感受这个世界:最初,他会把自己的手指头、脚指头放进嘴里来感受自己的身体;接着,当他的手慢慢发育,可以抓握东西之后,他又会把手能抓过来的东西都塞进自己的嘴里,不管这个东西能不能吃,但他并不是要吃进去,而是用口腔来感受这个物品。
所以,在婴儿的时候,孩子吸吮手指,只是在最初的时候,他通过口腔来感知自己的身体,一旦他的手脚发育好,这个行为就会慢慢地消退或者一下子消退,因为他开始用手、用脚、用别的发育好的身体器官去感知世界了。
但是,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为什么都五六岁了,甚至初中了还是吸吮手指呢?
一般来说,在孩子七八岁以前,如果吸吮手指,那么我们认为,手指就是他的一个“过渡性客体”,是他用来获得控制感、安全感、缓解焦虑的一个方式,我们会认为,当孩子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身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以后,这种行为就会消退。
什么是过渡性客体呢?就是既不是主体(我),也不是客体(我之外的东西),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地带。在母婴这个场景,就是它既不是妈妈,又不是婴儿自己,而是在婴儿跟妈妈之间的一个存在物。
带过孩子或做过婴儿观察的人都知道,几岁的孩子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除了妈妈以外,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存在,就是他喜爱的玩具或宠物,比如一个毛毛熊、一块小毛巾、一个脏脏的毯子,或者一个小的宠物。
这些都是过渡性客体。
当婴儿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手脚、大小便的时候,就不再特别需要一个身外之物作为过渡性客体。也就是说,控制自己,就能够满足自己的全能的需要。
这就是这个阶段孩子想要的感觉,叫做控制感。
在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时期(尤其是1岁以前),可以这么说,妈妈是完全被婴儿控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婴儿只要一哭,通常妈妈就必然过去安抚或喂奶(糟糕的妈妈除外),这就是婴儿用哭把妈妈完全控制了,那个时候真的可以说是一种“共同体”,似乎还是在妈妈子宫里一样共存的状态。
但是,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妈妈的注意力就可能朝其他方面分散,比如想重温没有孩子以前跟老公的亲密关系。这时,孩子往往就会感觉到妈妈不是能被自己任意控制的。为了修补这样的失望,在需要的时候,一伸手就把大拇指塞到自己的嘴里,对婴儿有很好的安抚作用。
大拇指或毛毛熊,既不是妈妈,也不是完全的自己,而是介于自己和妈妈之间的一种存在。这时候,实际上婴儿处于一种比较难受的状态。因为妈妈不是百分之百靠得住,而婴儿对自己的手脚、大小便的控制能力还没完全成熟。婴儿需要自己无所不能地控制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过渡性客体”,对婴儿的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婴儿对过渡性客体抱有强烈的控制欲望。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会把妈妈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从妈妈的身上孩子能够获得安全感。过渡性客体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用来替代妈妈所给予的安全感的完美替代品,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孩子需要对这些过渡性客体有绝对的控制权,即使已经很破,或发出难闻的味道,他也不允许别人改变它们。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把他的毛毛熊洗干净,等孩子回来再看到它的时候,孩子会感觉不是原来那个了。这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糟糕的事情之一,会让孩子有自己的人格被弄破碎了的感觉。或者,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孩子一直要拿着一个布偶或娃娃,有时候又可能拼命地摔,这些都是在说,它能完全地掌控这个娃娃,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完全掌控妈妈一样。
所以,手指作为孩子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过渡性客体,吸吮手指并不是习惯,而是获得控制感、安全感、缓解焦虑的一个几乎本能的反应,父母其实并不需要过度焦虑。
但有的父母就要说了,孩子如果非常大了还是这样怎么办呢?
首先,如果这个行为固着,那么本身就可能是父母的态度上或者行动上是反对的。
如果孩子固着了这样一个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强力阻止了,使得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很难做这种行为,包括吸手指、抱某个玩偶等,那么那非常有可能固着这样一个行为,即时这个行为在后来已经不能给他带来控制感和安全感了也是如此。
其次,就是涉及到家长本身对孩子的控制问题了。
孩子吸手指也好,老是抱着某个玩具也罢,对生活产生了什么不好的影响吗?事实上,也有成年人有这种固着行为的,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生活,相反,如果这个行为能一直给他带来安全感、能缓解生活中的焦虑、能带来掌控感,那么当这个人遇到生活中的痛苦时,这个行为就是他的避难所,总比他去打牌玩乐缓解焦虑要来的方便、也好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