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也是一场美丽的修行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文/张爱敏
2006年,源于校讯通赠书,我第一次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点磕磕绊绊,有点跌跌撞撞,囫囵吞枣后,写下了一篇感悟《铸造一件无恐惧的教室》;2014年,第二次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对“共同体”从“懵懵懂懂”到“豁然领悟”,开始身体力行,创建学习共同体,并乐在其中;而今,跟着永联研修团队再一次啃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20周年纪念版,在不停地碰撞中,在灵魂的洗礼中,在无休止的慎笃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就这样,一次次啃读,一次次回眸,一次次对话,曾经的教学生涯,远逝的阅读困惑,还有日渐清晰的关于当下的思考,一起蔓延开来,不觉荡漾于胸。每每翻阅,跋涉其中,滋味绵长,悠远而深邃;每每沉潜其中,顿悟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就是一场美丽的修行。
01自我觉察,平和而淡定
我是谁?我是一个用心用情的教师,每一节课都像是赴一场俊男靓女的约会,端详着每一张青春的面庞,探索着每一个未知的领域,惊艳着每一句思想的火花——此时此刻,我总是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中,忘却了盘根错节时困顿,更忘却了一筹莫展的茫然,甚至忘却了穷乡僻壤的窘迫与曾经让人窒息的不公。
可初涉讲台时的我并非如此淡定。我曾是个完美主义者,对于日常的“备、教、研、辅”等力求极致,不允许自己的课堂以及班级管理有败笔存在。记得一次学校考评,所担任的班级竟然垫了底,我立于道德的至高点,对学生进行“情感轰炸”,无疑不是“道德绑架”;记得一位学生违纪,扣了班级积分,我不问青红皂白,在班里大发雷霆,言辞呵责,不容置辩;还记得一次期末测评,一贯名列前茅的我得了第二,我羞愧不已,泪流满面,竟然觉得这不应该;特别是一位学生在日记里曾这样描述班主任:我们班主任对我们可谓是“无微不至”“周到之至”,连走路的姿势都要过问……我茫然了,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学生吗?正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帕尔默告诉我们:“师徒和师生就是源远流长的共舞的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给我们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的生机充实焕发年长者,在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是啊!我是谁?我不是保姆,不是教官,也不是判官,更不是监狱长,我们是“舞伴”啊!
当我和学生共舞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游弋于生命的时光,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赋能,一起牵手一段浪漫的生长之旅。此时,内心焦虑日渐减少,我们学会了坦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学会了坦然接纳不完美的学生,学会了与自己和学生更好的包容、和解,而非逃避,形成对立。
当我们聆听自己内心声音,不再恐惧,更不担心害怕自己会失去教学的威信,更不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此时,我们越来越善于觉察自己,善待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懂得尊重每一颗独特的心灵,懂得每一朵花都可以绽放出自己的姿态,焕发出绚丽的色彩,懂得了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就这样,追随帕尔默,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完整的意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悦纳不完整的自己。于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逐渐被唤回,我谨记着自我个性与天职意识,我越来越有勇气去应对变幻无常的每一天,我越来越能“看见孩子”,越能越能“回应孩子”,越来越能“对话孩子”,我们越来越默契,越来越有共鸣,越来越和谐亲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