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也是一场美丽的修行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文/张爱敏
03提升素养,安静生长
首先,直面困境,乐观应对。身处乡村学校,生源问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耳畔不断充斥着抱怨,抱怨学生素质越来越差,抱怨孺子不可教也,抱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路上的困难重重。
但知天命之际,我更加珍惜世间的缘分,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此,无论走进哪一间教室,无论遇到一群怎样的孩子,无论课堂上的我有多么无语,但我依然相信,一切都有美丽的回响。
于是,我蹲下来,我耐下心,走一步,再走一步,坚信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每一个学生都会开花。唯有心怀谦卑,尊重学生,敬畏课堂,学会倾听,不再抱怨,更不再“准确地”、自私地评价学生和家长。当我们设身处地走近家长和学生,越来越“懂”他们。这里有“无知”的酸涩,更有“放手”的无奈。
于是,我逐渐走出自我的分离,剖析自己的心灵,越来越有觉察。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重建“共同体”,回归心灵,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安安静静地做最好的自己。
其次,立足课堂,彼此成全。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共创师生彼此赋能与成全的佳境。
立足课堂,走近学生,我们不再逃避,坦然应对沉默的课堂,沉默的学生;坦然面对学生流露出的不屑,表达出的愤怒;甚至悦纳校领导给出的超负荷的任务,甚至挑战自己能力的工作……于是,我们走出知识至上观,回归生活与真理。
因为“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起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教学应该是在师生共同体中,是求知者为探寻主体而论争研讨,诚如“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
总而言之,教学其实就是“人”学,是师生间彼此深情的款待,彼此的联结,更是一种相契相合的共创。
第三,创共同体,为师当勇。
帕克·帕尔默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支持彼此内心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记得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
我期待教研活动时,彼此的切磋交流是诚实而开放的,是志同道合而彼此赋能的,是平等地自我剖析、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而现实中的教研呢,彼此之间是没有安全感的,因不敢暴露自己的不足而战战兢兢不敢展示自我。特别是听评课时,未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是一味地“好好好”,对以后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回归到教育教学中一切都没有改变。
当我们以自由完整的灵魂去影响、去唤醒另一个自由单纯的灵魂,当我们以“本真的”“质朴的”“热诚的”模样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不断地认同并完善自己。于是,我慢慢地走出习以为常的误区,对文本、对学科、对教学创造性的理解,把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和学生一起在课堂里交流、思考、学习、碰撞,共创更美好的教育。
教学的勇气是什么呢?是保持自我心灵的开放,是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能做到自我的认同与完整,是在教学中能直面自己和学生的恐惧,是能引导求知者为能指导生活与思想的真理而孜孜以求、钻研探讨,是在同行的诚实而开放的帮助下能够发现自我的不足并找到自我改进的路径,最终达到与自我的心灵、与学生、与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总之,请相信岁月,相信种子,让我们与尺码相同者并肩携手,抱团取暖,也正因为这一份足够的赤诚与热爱,我们不再恐惧,而是在不断的认同中不断完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