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伏气病

作者: 中医术数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22:49 被阅读9次

    出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寒水移胆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风木移小肠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暑热移脾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湿土移肺


    《素问·生气通天论》: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夏)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冬)上逆而咳,发为痿厥(肺金移肾)。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注:

    1、四时与主气的关系:

    风木属冬春,

    君火属春夏,

    相火属夏,

    湿土属夏秋(详见《脾土的时令问题》),

    燥金属秋冬,

    寒水属冬。

    2、君火即暑/热(阳化气),相火即火(阴成形)。详见《六气释名》。


    3、四时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逆气则少阳(胆)不生,肝气内变。

    气则太阳(小肠)不长,心气内

    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4、伏气病机理:母气传子

    如风疹病毒,易发生垂直感染,孕妇妊娠早期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常可造成流产或死胎,还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胎儿畸形。

    我去年在儿科实习时见到一例,母亲无异常,但女儿的头部、手指等存在畸形,意识反应存在异常。

    春伤于风(木)→传于小肠→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火)→传于脾→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土)→传于肺(金)→冬生咳嗽→传于肾→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水)→传于胆→春必温病。


    5、各伏气病

    (1)温病

    温病学认为春温初起,系发于少阳胆府,

    桂本《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加味,

    《温热逢源》用黄芩汤加味(原用于太阳与少阳合病)。


    (2)飧泄/洞泄

    飧泄:晚饭不消化。夕食曰飧。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不能化物,故飧泄。

    洞泄:食已即泄。洞者,离中虚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脾主长夏,故洞泄属脾。

    伏天阳盛于外,阴伏于内,故善病寒中。


    (3)痎(jiē)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痎疟者,疟之总称也。”

    吴昆《素问吴注》:“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

    疟疾的症状:周期性寒颤、高热和出汗退热,继发贫血和脾大


    (4)咳嗽

    《时病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湿土之气,内应乎脾,脾土受湿,不司运化,内湿酿成痰饮,上袭于肺,遂为咳嗽病矣。”


    (5)痿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故痿厥属肾,发于冬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破译伏气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gq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