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副业项目自由职业无本创业人物简书文学
《沉默的大多数》:人活一世,但求真实有趣

《沉默的大多数》:人活一世,但求真实有趣

作者: 拾光击 | 来源:发表于2019-11-05 23:05 被阅读0次

    保尔·柯察金关于人生有这样一句名言:

    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不管是小时候初看到这句话,还是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这样的目标太远大了,仿佛天上月与地上人之间的距离。

    直到我看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发现原来人生还能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先说说王小波这个人,他的一生虽然不长,却是足够精彩。

    出生于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本来该过的是平顺无忧的日子,不成想家庭被错判为“阶级异己分子”,从此过上半书香半劳动的生活。

    从16岁开始就下乡插队,他前后在云南、山东等地插了三次队,干的是体力活,吃的多是白薯干类的食物。后来当过民办教师、也做过工厂工人,离开学校12年,26岁时参加了当时刚恢复的高考,一举就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学成归来后在母校及北京大学做了几年老师,最后选择了自由撰稿人作为一生中最后的职业。在1997年,因为心脏病发遗憾地结束了他稍显短暂的一生。

    回顾他这一生,先是被命运选择,后又抓住机会,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活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王小波

    (一) 年少胆气壮,力求坦荡荡

    王小波在书中自述,写这本书的原因,是觉得当时社会明理的人大多沉默,叫嚣的人又多狂妄,“对中国人的名声也有很大的损害”。为了重要的伦理问题,他无暇顾及知识分子们无比珍视的“清白”,写下了这本书,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年轻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无比正义,眼中只能看见阳光,却完全见不得阳光之外的阴暗。

    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中有斯泰芬这么一号人物,当他的父亲问他想做什么,这个在天文、地理、艺术、科学一无是处的年轻人,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有一项长处——明辨是非。

    老爷子毫不留情地损了他一顿,说这件事难倒了世上无数科学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倒学会了明辨是非这项本事?

    正是因为看了这个故事,王小波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以前通讯不发达,人们发表意见大多只能跟亲近的人聊聊,放到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一件事,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尽情说话,将自己的言论发表到众人眼前,自诩为活得真实。

    人在不懂事时,往往以为世界上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就是坏,不是错就是对,泾渭分明。见到判断不似这般粗暴的人,总会下意识地觉得对方太假,不真实。

    王小波

    然而事实上,人们大多数时候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小部分,仅凭这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就下判断,不仅失真,还往往伤人不自知。

    当真的造成严重后果时,就搬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此类雪花论,依然站在正义的一方,继续心安理得地做着正义的宣判者。一旦有人说出反对的话,这人便会沦为众矢之的,运气差的可能会遭遇“雪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王小波面对这样的情形,或许也经历过仗义执言却受到奚落的时刻,后面的他渐渐学会沉默,学会不表达自己的意见。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一点都不“keep real”,甚至还会被贴上胆小、懦弱的标签,毕竟我们自古以来便以“文死谏”为荣,宁愿死于谏言,也好过苟且偷生。

    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活得真实的力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命都没了,还谈什么报效国家、闯荡事业。正是懂得在低谷时收敛锋芒,王小波才能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学会等待,最终等来走出困境的机会。

    (二) 子非鱼,不知鱼

    后来上大学,王小波遇见了一位同样能言善辩的男同学,一时引为知己,经常手挽手在校园的角落谈天说地。

    无聊时,他们便排练盛装舞步作消遣。这是花样马术的一种,两个人四只脚,正好可以充作马的四蹄。

    由于两人要学着马的步态走路,自然少不了比较亲密的动作。被一个男同学偶然看见了,大呼伤风败俗,直认为他们之间有什么超越友情的感情。

    王小波

    明明两人都是比钢铁还直的直男,就因为这事成了伤风败俗的代表,王小波实在冤枉。

    所以王小波说:“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会发生误解,明明你在做这样一件事,他偏觉得你在做另外的事。”

    他理解这样的事情难免发生,也不觉得有解释的必要,“既然谁都不明白谁在说些什么,就应该互不搭理才对。”

    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都说“推己及人”,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些难度,毕竟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个体,你觉得好的事,放在别人身上不一定会觉得好,更别说当别人还不理解你所做的事情的时候了。

    《庄子·秋水》中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庄子跟惠子在桥上散步,庄子说:“河里的鱼自由自在,真是快乐!”

    惠子就反问他:“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反问回他:“你又不是我,怎么就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不快乐呢?”(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虽然看着很像打嘴仗,但确实说明人与人的想法不同,更别提人与鱼之间的想法了。

    如果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换来的大部分都是抵触。就像青春期孩子不满父母的管束,父母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只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最后,两边都只会生出气来。

    (三) 我的人生,想要真实有趣

    随着年岁渐长,见得多了,许是明白的东西多了,王小波道出了一个人生真相:

    哪怕世间是非难辨,哪怕黑白中间还有灰,自扫门前雪都不是一个中年人应该有的素养。

    作为一个中年人,他需要负起极重的社会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也是对曾经年轻的自己负责。

    王小波

    人活一世,无非就是懂得些道理,也见过、做过一些趣事,与其嘴上挂着“keep real”,不如从实际行动出发,反对愚蠢、反对无趣。

    这里的愚蠢并不是歧视天生智力有缺陷的人,这类人反而多大智若愚,真正的愚蠢是不懂装懂,抑或不蠢装蠢,后者比前者更加可恶。

    前者至多让人觉得是个自大的草包,后者却有狡猾阴险的嫌疑。

    反对无趣,则是“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这样的世界没有浪漫,缺乏优雅,也生产不出呆板社会独有的黑色幽默。

    就像一个人造美人,表面看着美则美矣,细品起来却失之韵味,仔细一看,竟是个木头雕的。吓了一跳,径自摇头一笑,这事也就抛之脑后了。

    真正的有趣,在我看来,应该满足有道理和新奇两点。

    发生的事情在科学规律之中,却又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像岩石缝中的小花,没有土壤,依然长出了生命。带来凭空生出的一股子惊喜,连带着这一天都变得有趣起来。

    王小波

    回到开头,王小波在书中的自序中说: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回顾他这一生,活得刚直,也活得胆小;活得沉默,亦活得语多,如此看来,说不上成功不成功,但总归是活出了真实的自己。顺带着,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写出了不少有趣的文字。

    愿我们都能活出真实而有趣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默的大多数》:人活一世,但求真实有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hy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