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工男到酸枣侠
——李延军其人其文
文/乔民英
赵武灵王也许不会想到,他的一尊青铜塑像会改变一位青丝少年的人生走向,两千三百多年后这位少年会以惊艳的文字为包括他在内的诸多邯郸历史名人重新塑像。
1985年,年当十七就离家求学的李延军在邯郸火车站的转身一瞥,就再也无法忘记矗立于广场上那位跃马弯弓、胡服骑射的传世英雄。那是一位游子关于故乡的具象与印记,那是一位学者作家关于精神原乡的图腾与认知。
一
我与李延军相识于邯郸散文沙龙,外出采风中两次同住一室。同样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冀南农村,同样因群体性物质贫瘠和营养短缺而被浓缩了的青春躯体,同样对历史文化和燕赵人物的情有独钟,使我俩成为一见如故的朋友。
2016年初冬,我们一起去外地参加一个颁奖会,晚饭无酒,房间无空调,为取暖我就一支一支陪他抽烟,听他纵横捭阖,谈古论今。抽着抽着就醉了,听着听着就走进他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然后陪他一起跺脚、击掌、咬牙、切齿。记得我连说了十次“胜读十年书”,他重复了三次引以为人生格条的北宋大儒张载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更让我跺脚、击掌、咬牙、切齿的,是《邯郸寻马》《我的邯郸我的史》《邯郸出了个武灵王》这三本文集中被李延军刷新甚至颠覆了的那些历史人物。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赵雍是一位革新图强的改革者和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而李延军在现代政治文明视野下,挖掘出他作为民主启蒙者的历史价值,对悲剧形成的原因进行人性拷问。战国四大公子平原君赵胜是司马迁笔下的“翩翩浊世佳公子”,李延军并不看平原君是他肥乡老乡这个情面,以“为往圣继绝学”的勇气,还原其膏粱公子与平庸相国混血儿的历史形象。同样受到司马迁推崇的蔺相如,靠“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段历史华章受到无数“粉丝”青睐,而在李延军看来,蔺相如不过是靠和氏璧这块“血腥的石头”染红官袍、被雄才守信的秦王嬴稷和负荆请罪的廉颇成就的历史幸运儿,文章还借南辕北辙的示范效应,拿汉代追名逐利的文艺青年司马相如开涮,发出“相如们,何时如相”的千年追问。历史大剧《赵氏孤儿》里有一群感天动地、光照日月的千古义士,李延军通过多种历史文献的甄别对比,石破天惊地挑破让赵氏孤儿和义士们被历代统治者“样板化”的历史逻辑,而那些历史人物原本是子虚乌有。说起长平之战中葬送了四十多万赵军的赵括,总会有人义愤填膺,口诛笔伐,李延军则看到了综合国力和制度生命力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为此他敢做出“你(赵括)未出邯郸就输了”的论断,而赵括“不仅是纸上谈兵的口头军事家,还是位顶天立地的真正军人,铮铮铁骨的慷慨燕赵子孙”。当然,有的历史人物形象是不能扭转的,比如那个侍奉过三代赵王,弹压廉颇、毁掉李牧、被秦收买、出卖赵国的“小人物”郭开。对这样的人物,岂止切齿,只能不齿!
知名评论家耿立先生谈到当前散文创作时,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诘问:“为什么偌大的散文创作群体,仍在互相复制、互相欺骗、凌空蹈虚的泥淖里打滚?仍在文化散文秦始皇祖奶奶的裹脚布里剔扒史料,而独对天下苍生闭眼?”生活在秦始皇姥姥家乡邯郸的李延军,其历史散文最可贵的就是从不蹈前人覆辙,最不缺少火辣辣的时代温度和对天下苍生的悲悯观照。这从他的代表作——邯郸三部曲《邯郸寻梦》《邯郸寻马》《邯郸寻梅》中得以充分体现。
步入邯郸梦文化之源——吕洞宾得道成仙的黄粱古观,他看到了一场场王朝梦的周期性毁灭和一个个凡夫俗子红尘梦的戛然而止,疾声高呼告别旧梦,迎接新时代的公民社会梦和民族长治久安梦。他笔下的马,有跃马弯弓的英主赵雍和马服君赵奢,也有赵敬候、荀子、廉颇、吕不韦、李牧、毛遂、魏征、李沆这些被赋予龙马人格的豪杰俊士,还有王朝更迭和日寇入侵给邯郸百姓带来灾难的害群之马。在对马的寻觅褒贬中,他大声呼唤邯郸复兴的精神力量。自言不是“花痴”的李延军,对邯郸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和多舛红颜情有独钟。在邯郸籍歌星邓丽君《梅花》的旋律中,一朵朵冰封已久的“梅花”凌空怒放,向他微笑。在他千辛万苦寻来的十七朵梅花中,有吃了一枚神奇玄鸟蛋生了赵氏先祖“大业”的女修,有贵为晋国公主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赵氏祖母赵姬,有美若天仙贤淑明理却死于曹丕毒酒、让曹植无比悲愤地写下《感甄赋》的乱世红颜甄宓,有满腹才学却一生三嫁、受尽兵燹离乱之苦、泣血归汉的旷世才女蔡文姬,还有梅开二度的美女陈杏元、被好汉赵匡胤搭救又自杀的悲女赵京娘、“将身来来大街前”的怨女苏三。在赞美女修、赵姬傲雪寒梅高洁的同时,尤其对那些乱世红颜和不幸女子给予充分尊重和无限怜惜,笔锋直指扼杀女权的专制礼教。梦也罢,马也罢,梅也罢,都在李延军刀笔之下拂去历史尘埃与成见,释放出不竭的美学观照、时代温度和思想张力,汇聚起威力无比的精神动能。
不能不佩服李延军的独特视角和历史担当,不能不佩服李延军的炽烈文胆和英雄情结!
二
英雄也问出处。李延军正式身份是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兼任邯郸市散文学会副主席、邯郸市荀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百家讲坛》专栏作家等十多个社会职务,发表历史文学作品上百万字,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不下二十个,其中不乏像国际“中华文渊奖”优秀论文第二名、中国散文学会散文节一等奖这些含金量很高的奖项。他把自己定位成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不妨为他画个像。个头一米七许,脸上写满真诚和风霜,笑起来有几分女性的灿烂;一头自然卷发,翻滚着过人的才气,夹带着些许银丝;只抽七八元一包的中低档卷烟,一支接一支,烟雾帮他贯通历史,纵横古今;口若悬河,锋芒毕露,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学术研讨会;一身便装,一架摩托车,数年不换行头,看不出教授的考究;2017年夏天,他还与红颜知己——四川籍妻子一起,飞车行驶八百里太行。
许多人不会想到,作为作家学者的李延军,前身居然是不折不扣的“理工男”!
毕业于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又在北京科技大学读研的李延军,曾是活跃于天南海北工程建设领域的高级工程师,领衔负责一个重要项目时受到最高领导人的检阅视察,几年前还在承担着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及总工程师重任。他自己也没有料到,那双绘制建筑图纸、被胡锦涛同志握过的手,会用来写文章。
我给他开玩笑:“这并不冲突,前者是构筑物质世界,后者是构筑精神世界,工作性质都是设计和创造。只是,当作家远远不如工程师实惠。”
他抽了一口烟:“我的得意之作,并不是写的哪本书,而是我在四川工作期间监理的一个工业项目经受住了“5•12大地震”的严峻考验,成为当地唯一灾后第三天就复工的企业。”可以想象,当年他是怎样用责任与良知打败了“潜规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项目单位老总和诸多工友会把他视作恩人!
凭他的职业资历和业界声望,如果在“理工男”的道路上走下去,过上鲜衣怒马、琼楼玉宇的生活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他无法忘记少年离家时面对赵武灵王雕像的转身一瞥,无法忘记包括赵王城在内的邯郸沟壑山岭、荒郊野外一丛丛普普通通又坚韧不拔的酸枣树。正如他在《家乡的酸枣树》一文中的慷慨陈言:“每当来到被酸枣树守卫着的前人遗迹面前时,我就听到了邯郸历史咚咚跳动的脉搏之声,看到了邯郸文明曾经的耀眼辉煌,理解了邯郸几千年的慷慨悲壮的史诗。”在他看来,酸枣树就是邯郸人固守的精神家园,他就是来“做客”的小鸟中的一个。这正是他笔名“酸枣”和博客名字“酸枣树下”的由来。在我看来,他是草根儿学者,更是精神贵族;是文学酸枣客,更是社会酸枣侠。他吸纳的是黄土和水分,长出的是刺儿、绿意和酸甜的果实,回报的是大地山川。
跨过新世纪门槛,李延军从“天府之国”回到阔别十六年的故乡邯郸。走南闯北的漂泊生涯,使他对人生、乡愁及大千世界有了与众不同的体悟,也给了他雄视古今的文化底蕴。少年时代的艰难成长经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实,总能在其重捡的史书黄卷中读到似曾相识的一幕。历史与现实的剧烈碰撞,年少时的理想与骨感人生的反差,淤积多年的乡愁与面对故乡时的陌生,在他浓烈的历史人文情怀中交织发酵。一次次直面现实、思索人生、追问历史,历史惆怅与文学情思油然而生,一篇篇历史文化抒怀之作化茧成蝶,翩然飞舞。
我为工程建筑领域少了一位出色工匠而惋惜,更为赵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上多了一位重量级作家学者而庆幸!好在,前者有一定的替补性,后者则是煌煌青史中的唯一。
三
丰富的阅历、混杂的身份、独特的视角、雄浑的气势和旺盛的激情,让李延军的文章有了纵横驰骋的历史气象、游刃有余的现实观照、悲天悯人的平民情怀、启人警醒的思想内核和瑰丽迷人的文学外衣,构成他历史文学作品的鲜明特点和“三性理论”。他认为,只有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才能使历史与文学相得益彰,主旨与艺术交相辉映,彰显其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
作为他的朋友,我在识其人、知其事、读其著、赏其趣中,渐渐认识并领悟他历史文化散文的“四个独具”: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独具魅力的叙事风格、独具慧眼的价值发现和独具人气的传播功效。
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李延军拒绝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平庸写作,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随声附和,更不刻意模仿,从而冲破了历史、体制与散文传统的多重遮蔽,在散文与论文之间、随笔与传记之间、传奇与小说之间、正史与野史之间、生活与戏剧之间、文学与学术之间,找到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创作通道,以致于我找不到现成的文学理论来评价他的写作方式。邯郸学院校长马计斌教授称其“史实与史识同在,历史与现实交融,思想与艺术并举,历史性与文学性相映成趣,交相辉映,大开大合,时而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时而似喁喁细语,温婉细腻,令人爱不释手!”
独具魅力的叙事风格。饮滏水、吃黄粱、走邯郸道、跨学步桥长大的李延军,自有侠肝义胆、慷慨悲歌的燕赵古风。文如其人,诗意与激情碰撞、血性与忧愤交织、疼痛与欣慰共生,形成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整体风貌,真性情、真风骨、真境界尽显字里行间。读他的文章,就像品味一种冀南民间小吃——酸枣面,酸得挤眉弄眼却胃口大开,酸得龇牙咧嘴却大呼过瘾,酸得荡气回肠却回味悠长,酸涩中浸透着苦辣辛甜的人间况味。廊坊师范学院贾永生教授评价他的文章“从单向度、窄平化思维跨越到多向度、开放性思维。思想力、史识、诗意的巧妙把控与整体兼融恰到好处,较好完成了思想者、学者、诗人三个维度的融合统一”。
独具慧眼的价值发现。历史文化散文贵在“二手史料”及其精神价值与作者心气的通达,贵在遥远的历史陈迹与现实生命的融合。李延军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开阔的写作视野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文辞华丽而不煽情,观点新颖而不卖弄,鞭挞入里而不偏颇,实现了审美、审智和审丑的有机统一。读他的文章,总能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找到现代翻版,呈现普遍价值。散文评论家王聚敏先生称其作品“钩沉稽往寻觅,吊古抚今求索,上下纵横捭阖,议论如江河滔滔,气象巍巍,颇为壮观而不落俗套。”
独具人气的传播功效。跨文体写作,学术与文学联姻,赢得了多层次媒体的立体叠加传播效应。其作品除在当地报刊开设专栏外,被《中国新闻周刊》《新华视界》《中华活页文选》《瞭望东方周刊》《美文》《散文百家》《华夏文化》《军事文摘》《国学》《文史天地》《领导文萃》《澳洲彩虹鹦》等多家中外媒体及专著刊登或转载,拥有各个层次大量的华人读者群。单著名历史文化期刊《百家讲坛》就刊发其专栏作品20余万字。他还应邀为央视和影视公司创作了《井陉之战:韩信扛鼎杰作》《磁州古窑:平民世界的千年烧造者》等文学脚本,不少作品被选入各类学校教材,其中《有家大学叫“科大”》被誉为“中国科大的《哥德巴赫猜想》”。他的学术及创作成果还被《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报道。值得期待的是,他手头还有包括我提前分享过的《六百年血脉一家亲》《商鞅:国之殇 民之殃》等四到五部已经成稿的著作即将问世。这将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文化盛宴。
李延军关注历史,也绝不对现实闭眼。每次归乡,他总能发现被阳光遗忘的角落,如《光棍与死亡:不忍直视的故乡》(《太湖》2017年12期),写了被渲染得喜庆团圆春节背后掩盖的人间悲酸。每次采风,他都会拐弯抹角地捞点“私货”,没少给编辑惹“麻烦”。2017年9月,我们一行八人去嶂石岩采风,在半山腰遇到一位卖酸枣汁的七十老妪。他不问价格,慷慨解囊,每人一瓶。当大家迫于时间和体力从“小天梯”下山时,他独自爬上山巅,因手机没信号而失联。
当酸枣客遇上酸枣汁,当酸枣侠遇上酸枣妪,侠肝和义胆必能打败疲劳与失联。后来我问他收获,他道:“登山似著文,贵在抵达!”
四
从理工男到酸枣侠,对李延军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抵达!
当然,绝对完美的抵达是不存在的。就我非专业的眼光来看,他的个别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似有抒情过度和繁文冗句的倾向,有的观点和提法还可进一步商榷。
一次,我试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同是您作品,为什么《平原君赵胜:膏粱公子与平庸相国的混血儿》中主人公如此不堪,而《肥乡有君》中的平原君则有满满正能量?”
他诡异地笑了:“还不是碍于家乡人的责问,借此为平原君落实政策嘛!”也许应该感谢平原君准备了两幅面孔,让李延军不至于为难,对太史公也是个安慰。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两个或多个面孔?正因如此,发现才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抵达是力与美、见与识、时与空、恒与忍、智与勇等诸要素的抗衡与组合,难免会遇到荆棘、坎坷和波折。就像唐僧取经一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
好在李延军属猴,有“金猴奋起千钧棒”的底气。何况,他还是酸枣侠,一位从三千年古都邯郸出发,行走在燕赵大地和华夏国度,仰望浩渺星空、紧盯人类未来的酸枣侠!
作者:乔民英,网名东方飞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城》微信平台总编,《在场主义散文》微信平台特约评论员,有多篇散文及文学评论发表于《美文》《散文百家》《四川散文》《散文风》《在场》《邯郸文学》等刊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