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简友广场想法
心理学中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

心理学中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

作者: 大苏大 | 来源:发表于2023-11-29 12:42 被阅读0次

    声明:原创约稿,文责自负,欢迎学习交流


    摘要: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属性。人性论,是指关于人性的理论、观点。心理学中研究人性论存在两种视角:一是生命初始的本能、欲望;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而人性论对于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一是作为心理学的前提假设。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理论的方向;二是由于人性论的差异,从而导致心理学理论对人性研究的差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潮涌动,形形色色。我们所说的人,当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时,在不同的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人性  心理学  人性论  哲学  人

    正如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有点关系。任何学科无论看似离人性多远,它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所以,从古至今,人性一直是社会科学关注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作为一门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学科,自然离不开对人的探讨。那么究竟什么是人,人是哲学,只有认清人的含义,才可以谈人性。

    一、什么是人

    1、人是神的创造物。在中外早期哲学体系中,人的来源主要归根于神的创造。中国有“女娲造人”说。我国早在春秋战国就有比较系统的人性学说:善恶二性论。中国人的思想在神话和宗教中孕育。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人是上帝造的,圣经记载着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处罚下凡,诞生了人类。因此人既能通神,又有罪恶的肉体,所以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2、人是自然的人。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哲学家开始从宗教神学的认知中走向自然,他们把人看成是一种感觉能力高的动物。认知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即一个自然本质的存在。

    3、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概念中认为人是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总体。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总之,人以实践创造自我存在,自觉的发展自我的本体。

    4、人是其对象之所是。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提出最新观点:人是其对象之所是。他认为在广义的自然界的背景之下,整个世界表现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和虚拟自然,它们同时构成了个体的对象世界。人的对象世界在其自然的属性方面由低到高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差别表现为从非能动的自然逐渐地向能动的自然演变的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在感觉阶段,人是一个凭着感觉认知世界的感觉主体,感觉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摹仿性。二在知觉和表象阶段,人是在多个感官的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觉主体,知觉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综合特性。三在意识阶段,人是一个有着反主体倾向的意识主体,意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反主体性。四在反思阶段,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审视的理想主体,理想主体的能动性就是反思自身。这些不同阶段的对象关系进驻在个体之中,就形成了个体不同阶段的自我。可见,人的自我在本质上是动态的、渐变的、逐渐完善的,自我就是个体从对象那里获得的对象关系寄宿在个体之中所形成的人的感觉、知觉、意识等精神实体,而人生的不同阶段就是对这些精神实体的不同表达。

    二、人性的本质

    有人自然就有人性。人性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

    人性可以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可以得出这种属性是人类的先天属性,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却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

    三、心理学中研究人性的基本视角

    1、以本质属性为人性的视角

    心理学中研究人性论的第-一个 视角是以人的本质属性为最重要的人性。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或者人区别于他物的本质属性。事实上,以本质属性为基本视角的人性论经常出现于哲学以及哲学心理学中。

    2、以本来属性为人性的视角

    如果说本质属性的人性论是在人生命的内在最深处寻找人的本性,那么本来属性的人性论则是在时间起点处寻找人的本性。在时间的起点处寻找的人性,从理论上说有两种方式。一是强调人一出生便具有什么能力,也就是“本能”;二是强调人在生之初始是善还是恶。不过因为心理学自从诞生之初,便一直期望进入自然科学的殿堂。因此,科学心理学虽然没有抛弃人性的善恶问题,但更关注人的“本能”问题。

    事实上,在心理学上,对人性的研究历史中,不仅有在生命的起点处探讨人性,而且也有在生命的终点处探讨人性。抑或是说在生命的起点处同时考虑生命的终点的状态而探讨人性。在西方心理学中有“潜能”一说。它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潜能”是与生俱来的;二是说“潜能”是通向将来的。这就与所说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的状态吻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罗杰斯(C. Rogers)说:“我发现人是有本性的,而不是一块可以被任意涂画的白板,也不是可以被捏成任何形状的胶泥”。认为人性是某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倾向。“我们把这种心理倾向称为“潜能”。这种倾向不是单单指生命初始状态下的,也不是单单指后天成长的状态下的。罗杰斯的人性论可以说是“本善”论和“向善”的结合,那是一种积极的、向前迈进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耐的倾向。他没有说人在起点或者终点的状态,而是将生命的起点与终点结合在一起告诉我们人性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的。

    参考文献:

    [1](英)大卫.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2]熊韦锐,鱼璐,葛鲁嘉. 心理学中的人性论问题[D].吉林大学大学,2010,33(5)

    [3](美)托马斯.黧黑著,刘恩久译.心理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38

    [4]赵敦华. 人性科学何以可能[J].江海学刊,2005:(5)

    [5](美)爱德华. 威尔逊著,方展画,周丹译.论人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9

    [6]唐震,接受与选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中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iv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