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好书
常识:跬步集39

常识:跬步集39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2-01 06:25 被阅读0次
常识:跬步集39

常识拓展认知的范围并影响人们的思考与判断。如①做事情有条理、有层次常被夸为“有板有眼”,这和板子、眼睛有什么关系吗?②古代用“布衣”代指平民,那么“白衣”和“乌衣”又分别代指谁?《懂一点文化常识》

常识:跬步集39

做事情有条理、有层次被形容为“有板有眼”,其实与“板子”和“眼睛”没有任何关系。“有板有眼”这个成语源自戏曲表演中的一句行话,戏曲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字数有多有少,曲调有快有慢,一律用“板”和“眼”来控制,这板眼就是通常说的节拍。

乐曲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比如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如果演唱者节奏感差,强弱不分明,就叫“走板”。“走板”由此就有了一个比喻义一—说话离开了主题或不恰当。

“有板有眼”原指唱腔合乎板眼节拍,也就是合乎规矩。做事合乎规矩,自然就有条理、有节奏、像模像样了。这就是把一件事做得稳妥精彩,会被夸为“有板有眼”的原因。

戏剧行话跨行引申,大致可归功于票友。票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戏曲艺术的“粉丝”,他们是连接戏剧界与市井间的纽带,常常将戏台上的行话演绎到民间。“有板有眼”的引申,大概就是经由这一渠道而来的。

古代用“布衣”代指平民,那么“白衣”和“乌衣”又分别代指谁?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穿衣打扮是不能像现在这般随意的,服饰除了有御寒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外,更是一种社会符号,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被打上了阶级烙印。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擅长使用修辞的民族,借用事物的突出特征代指事物整体就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示服饰的“布衣”“乌衣”和“白衣”在历史上也曾被借用来代指某一社会阶层的人。

“布衣”本是用葛织品、麻织品或是棉织品做成的粗布衣服,因这类材料相对丝更容易获得,价格低廉,穿着者一般为平民百姓。因此便借用布衣来指称平民百姓,后来也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白衣“本指白色之衣,因无官无位的在野平民常着白衣,故用白衣指代。隋文帝在位时下令改变服色,规定庶民不能穿黄色,只有皇帝和百官才能穿黄色。而平民除了下层人物仍然穿褐色衣服以外,一般都穿白色。刘禹锡的《陋室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也就是“白衣人”,后来也泛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乌衣本指黑色的衣服,最早穿乌衣的都是士兵,因而“乌衣”最早是指代士兵。说到“乌衣”会让人立刻联想到“乌衣巷”,其得名也和士兵有关。

三国时期,东吴禁军驻扎在今南京夫子庙文德桥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军队被称为乌衣营,驻地也被称为乌衣巷。

相关文章

  • 常识:跬步集39

    常识拓展认知的范围并影响人们的思考与判断。如①做事情有条理、有层次常被夸为“有板有眼”,这和板子、眼睛有什么关系吗...

  • 常识:跬步集1

    常识,即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常识属于一个矢量,它是随着社会形态的不同,时代的变化而定义的,现代社会定...

  • 常识:跬步集2

    先秦最后一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常识:跬步集19

    当历史被后人戏说之后,常常会真假难辨。常识,要求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比如①雍正皇帝因篡改遗诏而登上帝位?这...

  • 常识:跬步集20

    常识,需要普及推广,更需要整理和传承。如①林则徐究竟做了什么事而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

  • 常识:跬步集25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为我们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化思想遗产。比如①在强调君权的社会中,孟子却主张民贵君轻,他为什么如...

  • 常识:跬步集22

    道家是中华民族最具本土色彩的宗教信仰之一,对后世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作为一种文化历史常识,需要深入了解。比如①老子...

  • 常识:跬步集7

    常识之积累,非一日之功。特别是中华文化历史常识,既需要自觉地搜集整理,也需要坚持不懈地传播。如①东汉末年政坛、沙场...

  • 常识:跬步集8

    中华文化历史常识,需要进行系统化梳理,经验与教训都藏在其中。如①好好的皇帝不当,偏要出家当和尚,如此有个性的皇帝是...

  • 常识:跬步集10

    长期生活在古都西安,漫步在大唐不夜城,行走在仿汉唐风格的宫阙楼宇间,自然也会关注有关的文化历史常识,比如①唐代名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识:跬步集3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ji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