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生气通天论
十四、谨和五味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段是说: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真能做到这样的话,骨气就精壮有力。严格地按照正道正法去做,就会长期保有天赋之命。
调和好五味以后,会得到几大好处:第一骨正,第二筋柔,第三气血都能保持流畅,第四腠理皮肤都很紧致。其实更大的好处是这一篇的最后一句是“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骨气以精”,就是骨气精壮有力。“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就是严谨地守着这些道,而且按照这道理去做,做就叫“如法”,就会长期保有天赋之命。
五味如此重要,所以关于五味,在《黄帝内经·灵枢》里面恰恰有一篇《五味》,另有一篇叫《五味论》,可见《黄帝内经》对五味的重视。
《灵枢·五味》,头两段。“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别奈何?”是说,黄帝问:粮食有五味,入五脏,各入哪一脏?
伯高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
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也就是说胃等于把五脏六腑全包含在内了,这是在强调胃的重要性,所以伤脾胃就是伤五脏六腑。水谷入于胃,并由胃给五脏六腑供给“气”和“血”。我们人体内部跟外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胃,而皮肤、九窍是和天地沟通的另一个渠道。伯高接着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这句是说五味入于五脏后,气化为津液,营血胃气都充足通畅,也有力气化糟粕,按照次第、顺序,在身体里运化。
黄帝接着问:“营卫之行奈何?”就是营血卫气都是怎样运行的啊?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伯高这段回答非常重要。他说:水谷入胃,就是我们吃进东西,运化成精微的,向上供给上焦和中焦,用来灌溉五脏。精微化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精血,一部分是卫气。那些抟转运化在胸中的,叫作胸中大气,也称之为“气海”。这里的气海不是指脐下1.5寸那个穴位“气海”,而是说,胃也是气海。你要老觉得自己气少、短气,那就是胃这个气海伤了。胃气足,则胸中有气如大海,万物从中生,万物从中化。这个气,有一部分从肺部出去,沿着“喉咽”。他为什么说“喉咽”而不说咽喉?记住,他这是从下往上说,叫喉咽,喉咙是管道,咽是管道的上口。先走喉咙,后走“咽”。水谷精微出喉咽,与天地之气交换,其表现形式是:呼出,吸入。要特别注意到是:我们呼吸所说的气,一部分是水谷精微变化的气,一部分是外部的空气,一呼一吸之间,水谷精微之气与外部空气交换,完成新的气化。这也是有的病人临危时你就是上呼吸机也救不了他的原因,因为他里面已无水谷精微之气,或胸中大气已绝,再也无法与外界沟通交换。
伯高最后的结论更为有意义,天地的精气,一般是“出三入一”,也就是耗散多,补给少。出三入一,就说明生命走的是一条消耗路线,因为是消耗路线,所以一定要好好吃饭,要通过吃饭把这个消耗补回来,如果不吃饭,就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灵枢·五味》这一篇,再讲两个问题。
一个是,“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即,粮食的五味,是什么呢?伯高回答:“五谷:秔(jīng,同“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黄帝内经》时代的五谷,是粳米、麻、大豆、麦子和黄黍。其中,秔米,甘味,入脾。麻酸味,入肝。大豆咸味,入肾。麦子苦,入心。黄黍辛味,入肺。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人要想安身,让身体好,靠的是食物。粮食和药的最大区别,在于药有偏性,食物是平性,所以食物之性都带有“甘”字,“甘”就是平性的代称,比如粳米其性甘凉,麦子其性甘温等。
先说米面,米性甘凉,入脾。米的最佳食用方法是煮粥,粥里最有营养的是米油,性滑,最养脾胃。
面性甘、苦、温,入心。小麦冬种夏收,得一年四季之气,尤其得夏气,所以麦子大补心气,心气又跟脑子相关,所以多吃面食的人一定聪明。孩子先天聪明不聪明,看任督二脉,看精髓足不足;后天聪明不聪明,看脾胃,脾胃好,又喜吃面食,自然笨不到哪里去。
黄黍,应该是一种黄黏米,其味为辛,入肺。有人会说,黄色不该入脾吗,黄黏米为什么为肺所喜欢呢?土生金啊。
大豆甘咸,入肾,古人认为豆子的样子就是入肾的,腊八那天就得煮各种各样的豆粥,还得施粥。因为到了腊八就是最寒冷的,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元气足才能御寒,元气藏于肾,所以冬天从腊八开始你要天天滋补肾。过去中国文化讲滋补肾不是靠吃滋补药,而是要靠多吃豆。但身体弱的人不能多吃豆,消化不了。
《灵枢·五味论》中还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病,为什么要禁食辛味?肝喜酸,肺喜辛,肺金克肝木,所以,肝病不能多食辛味之物。心病,要少吃咸味的食物,因为肾水克心火。脾病,不要吃酸味的食物,因为肝木克脾土。肾病不要吃甜的食物,因为脾土克肾水。肺病,不能吃苦味的食物,因为心火熔肺金,且苦味主降,食用了苦味的食物,就会使本来就不足的肺气宣散不出来,导致病情加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食物如此,药物也如此吗?不见得。因为中药讲究配伍,配伍过后,会产生新的性与味,所以不见得肝病药里就不能有辛味的干姜、细辛等,也许正是这种生克恰恰可以治病,所以,在对治厥阴肝经的方子里就有当归四逆汤,而这个汤里就有细辛和生姜。
关于五味,《灵枢》还有一篇《五味论》专门讲原理。咱们看一下。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是说酸入于胃,其气是收涩的,这个收涩之气就会约束上焦中焦,出不去,就滞留在胃里,下注膀胱,膀胱又薄又软,得酸收之气就会挛缩,如此便水道不通,得癃闭之症。癃闭,就是尿不出尿来。前阴,是宗筋汇聚的地方,肝主筋,所以说酸走筋。不仅肝主筋,而且“膀胱主筋所生病”,而筋最怕酸收之气。人死之前有两个相,要不是撒不出尿来,要不就是大小便失禁。先前说过,尿都是膀胱气化功能强喷出来的。肾阳已绝,膀胱气化没有后,人也就快完了。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关于过食咸味令人渴,少俞的解释是: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流注于血脉,则血液黏稠。血凝,就需要胃中的汁液去化它,如此,胃中津液就不足,津液不足,就咽喉焦灼,就舌干口燥,善渴。血脉是中焦化生的精微输布周身的通道,咸味液上行于中焦,所以咸味入胃后,就走人血分。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味入胃,其气走于上焦。
上焦,是接受中焦的水谷精微,而营养上焦诸阳。过食葱、姜、韭菜等辛味,就熏蒸上焦,卫气营血都会受到影响,辛味久留胃中,心,就会出现空洞心慌的感觉。同时,辛味主宣散,大量出汗也伤心。
所谓洞心就是心里发空。心,本来孔窍就多,再吃这些辛散之物,窍收不住,心就空了。心空了是什么表现?叫“心如悬,若饥状”,有点儿像低血糖,心神恍惚,或有强烈的饥饿感。
黄帝问: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吃多了苦味的人就会吐,为什么呢?
少俞说苦味入了胃,苦降,然后“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五谷之气,只要是五谷就战胜不了苦味,所以苦味的东西对我们身体是不要多吃的苦寒之剂。苦味接着往下走,走“下脘”,下脘就是中脘,中脘以下是腹部,所以苦味是往腹部走。三焦的通路都受其影响而气机阻闭不通利。三焦不通,胃内食物不得通调、疏散,胃气因而上逆,形成呕吐。因为底下走不下去了,就会往上呕,叫“变呕”。
关于“苦走骨”,脾胃因五味过苦而不能收纳精气,骨头不得所养,因此苦味伤骨。牙齿是肾的余气所变现,牙齿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肾的情况,为什么小婴儿在妈妈肚子里都没牙呢?人只有最小的时候和最老的时候没牙。小婴儿没牙,是因为肾气尚未发动,而且憋得住,他什么时候长牙就说明他什么时候肾气发动。而老人没牙,是肾气已绝。
最后少喻解释“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令人悗心”是什么意思?就是令人烦闷。你看,人生不是只有外边的事情令人不高兴,吃得不对,人也不高兴。少俞回答说:“甘味入胃后,滋腻中焦。”甘味不像苦辛咸那么偏性,不偏就柔和,因此胃气也柔弱,则不能达于上焦,而经常与食物一同停留在胃中,所以胃气也柔润。胃柔则气缓,气缓则容易化湿生虫,寄生虫因食甘味而在胃中蠕动,所以使人心中烦闷。甘味可以入脾,脾主肌肉,甘味外通于肌肉,所以,甘味善走肌肉。
关于五味,讲了这几节后,估计大家都明白些了。第一,心火配苦味,肝木配酸味,肾水配咸味,肺金配辛味,脾土配甘味。第二,五味本身没问题,过度则伤身体。第三,可以利用五行生克来解决五味过度对身体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