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风格。
转眼已是榴花照眼的时节,大气中充满着温暖,使人卸去冬衣,只穿单衫,四肢百骸都感到轻松舒适的快感。这一天是星期天,大文一大早就起来,并不见谁来找他谈话,也没有预期的约会,便展开当头的报纸来看,当今的局势,总能引起迫切的焦虑,想着想着,不免陷入茫然的惆怅,直到母亲叫他吃早餐,才截断他的独念。
早餐过后,他预备做功课,书桌上 一本薄薄的线装书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唐朝的诗品,诗品讲的是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从头循诵,觉得那些诗句在可解不解之间,好像障着一道迷雾似的,直到第三品典雅,他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画的色彩绚丽极了,如果人世间有这么一幅画,涉足其间的人将会应接不暇。他继续往下读,下一品是悠闲,这是另一种境界,时雨,飞鸟,白云,修竹,落花,幽间,瀑布,简直可以忘记一切。他想到做诗歌,文章能够俯首即是,信手拈来,真的就达到极点了,做到这点,必须内功扎实,才能在无所容心之间,自能应节合拍。他把这一点玩味了一会,又将目光投射到书页上,读着读着,他好似神游于文艺的展览馆,这些作品博大而繁富。但是他随即想到这些作品未曾不能增加减少,并非绝对的标准,想到这里,他放下手中的诗品,另取一份油印的选文。那便是曾国藩的求斋日记。
看罢这几则简短的札记,觉得说法大同小异,他们都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看法,把文章分为几种,选用一些字眼来作标题罢了,他又了解到各人的素养不同,依照各自的心得,判断的结果也不一样,这些品味观点原是出自主观因素,换个人去评价,说不定雄伟就变成了阴柔,就像自由女神与教堂相比,教堂与房屋相比,观点不同,得出的感受就不同。
王老师指定的教材还有另一本修辞学发凡,要判断文章风格,原来不必靠主观臆想,只须从文章本身检点客观的条件就是了,今人把文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研究惯用分析,归纳,说明,其结果更简单明了。
一会儿,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取材范围,一个作家生活的范围不同,心意所注的范围有不同。作者的品性,有些人温和,有些人急躁,写出的文章也带着强烈的个人气息。语言的习惯,有些人说话啰嗦,有些人简单,有些受作家的影响,文章风格自然就分道扬镳。写作的习惯,有些喜欢信手拈来,有些喜欢反复修改,这是各人的习作不同,并不区分好坏。
他把这些举证整理了一下,觉得还需要补充一些论据,才能证明自己的意见,这一步功夫还是留到明天再做吧,便欣然站了起来。日影差不多移正了,他闻到一股午饭的香气。
网友评论